浏览236次 2个回答 更新于 2024-12-23 22:57:12#精选# MBA微课、MBA研修、MBA学位
- 在职研之家为您解答:客观地讲,导师在当下在职博士招生工作中,基本上拥有最后的“决定权”,因此如何甄别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导师须严把“入门关”
目前,我国的博士生招生程序虽然也仿照欧美国家的做法:要求有“两名教授的推荐信”及“博士期间的学术方向的计划”,但在实际操作中,易流于形式。因为确实有部分学生考博并非为了学术,而有的学科又苦于无学生报考,鉴于这种情况,一些“为一纸证书”而读博的考生被录取了。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将来在科研上能有什么创造性!相比之下,日本东京大学在人才录取方面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其指导思想是“择优录取,宁缺毋滥”。导师在选拔博士生时,“要看他过去研究的内容,今后研究的方向、思路以及程度。重要的是研究的内容,对今后的研究要有成熟的计划,对将来研究的方向、速度计划要比较清楚,教授才愿意接受这样的学生。”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导师在选拔研究生时,在同等条件下,要注重有学术潜质的学生,真正让献身学术的优秀人才得以深造。对于潜质一般,尤其是以博士学位镀金的官员要有敢于说“不”的勇气。
(二)导师要注重学术规范的教育
在博士生入学之初,导师就要对其进行学术规范的教育和指导,以明确的评价标准保证博士论文的规范性和原创性。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博士教育做的比较好。如美国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就有明确规定,即博士学位论文必须进行创造性研究,对本学科要有独特的贡献;其论文结构大致分为绪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分析讨论等。相比之下,我国的博士生甚至在论文开题时,还对论文的结构框架不甚明确。无疑,这与导师的“忽略”有着直接的关系。就笔者所了解,目前不少导师倾向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格式”的训练有所忽视。其实论文的“格式”并非单纯的形式问题,而是涉及到研究方法问题。并且,学术规范对培养博士生的创新品质亦有促进作用。
当然,这里的学术规范是狭义的讲,广义的学术规范还包括学术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剽窃、不伪造数据等学术道德问题。鉴于目前“不规范”的学术事件时有发生,故而亦应引起导师的注意。
(三)导师须加强“导师组”的合力,并在师生之间营造自由探讨、辩论问题的热烈氛围
我国的博士生培养大多以导师为主,对“导师组”的作用发挥不足,甚至个别院校还没有“导师组”的配置。事实上,“导师组”与导师的相互密切配合更有利于博士生的培养。在德国,博士生教育尤其重视导师指导与导师组指导相结合。且导师和导师组的教育方式多采用研讨式,针对某个问题(难题),进行专题研讨,真正打破那种习惯于课堂上循序渐进,不敢也不想越雷池一步的传统教学模式。研讨的过程重在培养博士生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其创新品质,同时也为教师提高自身学术能力提供了强大动力。这种重视“导师组”与研讨课的做法值得借鉴。
(四)导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并积极探索“以科研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模式
198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位曾获诺贝尔奖的化学家唐纳德克拉姆在《关于研究生教育在它最佳状态的非常有说服力的陈述》中指出:“大约四十年来,我的科研小组由十七人组成。研究生平均花四年时间做他们的论文科研,头两年的工作包括他们承担的教学任务和他们修习的课程。后两年做他们的科研问题,每周工作在七十小时以内。……虽然学校对博士生发表的文章没有硬性规定,但是许多博士生在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中科院院士保铮先生在《浅谈博士生的一些体会》时也强调博士生科研的重要性:“我们的博士生入学后就参加到一个课题组,成为课题组的成员。第一学期以学习课程为主,同时了解课题的情况,从第二学期起将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同时扩展了知识面,并得到实际锻炼。”“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突出了实践能力训练,确实有利于培养博士生的创造性品质。因为学生既接触了学术前沿,又参与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检验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同时在科研探索中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当然,上述虽主要针对理工类博士生,但是对于人文学科的博士生,尤其心理学、社会学等应用方向的博士生,进行必要的科研训练也是大有裨益的。这就需要导师发挥积极能动性,尽量为博士生“牵线搭桥”,提供科研机会。
此外,导师还应鼓励并力求为在职博士生参加国内外高端学术论坛创造机会,加强博士生与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交流、互访,让他们尽量能把握到最新的学术动态。
(五)导师要善于调动博士生间的凝聚力,并形成“团队精神”
在谈到科技创新问题时,左铁镛院士认为,“在当前的科研环境下,走‘独立大队’、‘自立门户’和‘个人’的单干户路子是走不通的,靠小科研项目写上几篇论文,再讲授一门不重要的小课以解决职称问题的发展模式,并不是未来学科骨干、学术带头人成长的最佳模式。”左先生固然是针对教师的科研创新而谈,笔者以为对博士生的创新品质培养亦有启迪意义。博士生尤其是理工类博士生,尤其需要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为大型的试验和科技项目需要全体人员的通力合作,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因此导师在给博士生提供课题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便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 导师同意录取你,你才能去考啊。
- 事实上,“导师组”与导师的相互密切配合更有利于博士生的培养。在德国,博士生教育尤其重视导师指导与导师组指导相结合。且导师和导师组的教育方式多采用研讨式,针对某个问题(难题),进行专题研讨,真正打破那种习惯于课堂上循序渐进,不敢也不想越雷池一步的传统教学模式。研讨的过程重在培养博士生自...
- 导师决定权具体体现为考生成绩评定、研究团队适配性判断及未来研究路径建议。决定权并非绝对,受到学校政策、考官意见及考生表现影响。在职考博考生需注重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科研潜力,理解并适应学校政策、尊重考官意见,以成功获得博士录取。
- (二)导师要注重学术规范的教育 在博士生入学之初,导师就要对其进行学术规范的教育和指导,以明确的评价标准保证博士论文的规范性和原创性。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博士教育做的比较好。如美国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就有明确规定,即博士学位论文必须进行创造性研究,对本学科要有独特的贡献;其论文结构大致分为...
- 以前有一次遇到我同学的时候,和他谈论起读博士,是老师重要还是学校重要的这个话题,我同学对我说:“在读博士的这段时间里面,我发现在博士的时候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导师能为自己找到一份很非常好的工作,同时一份好的导师他能够帮自己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就算以后出来找工作,利用这些知识也是能...
- 1、课学习时间不同 在职博士:利用非工作时间,是非全日制的学习,需要在职工作,所以其一般利用周末或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全日制博士:是脱产全日制学习,其主要时间是在校学习。2、毕业不同 在职博士:在职的是只有学位的。全日制博士:脱产的博士学位学历都有。3、入学方式不同 在职博士:在职的先免试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