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77次 1个回答 更新于 2024-12-26 10:44:05#精选# MBA微课、MBA研修、MBA学位
- 钱钟书和王佐良先生都是学外语的人经常听到的两个名字。钱先生是集“独异”、“读书等身”、“学贯中西”的学者和作家;而王先生则对英国文学有较深的造诣。这两位可以说是我们学外语人的典范,对母语和外语都有很好的把握,才能学贯中西。两位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获得了牛津大学的“B.Litt”(副博士)学位。牛津大学的学位制度说起。牛津大学的学位确切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本科生学位(Undergraduate Degrees)和研究生学位(Postgraduate Degrees)。本科生学位有“Bachelor of Arts”、“Bachelor of Fine Arts”、“Bachelor of Theology”、“Master of Engineering”;而研究生的学位有“Bachelor of Divinity”、“Bachelor of Medicine”、“Bachelor of Letters”、“Bachelor of Science”、“Bachelor of Music”、“Bachelor of Philosophy”、“Master of Philosophy”、“Master of Letters”、“Master of Science”、“Master of Studies”、“Doctor of Divinity”、“Doctor of Letters”、“Doctor of Philosophy”等。为了不引起误解,我不翻译这些学位的名称,只作几点说明。 “Master of Engineering”等的学士学位。怎么会有“Master”的学士学位呢?这不能不说是学位的一个策略。90年代,牛津大学为了加大社会对于四年制理工科类本科生的认可,就引进了诸如“Master of Engineering”这样一些学位。“Bachelor of Letters”、“Bachelor of Philosophy”等的研究生学位。“B.Phil.”是牛津大学最早的研究生学位。一开始,牛津大学有两种“博士学位前”(pre-doctoral)的学位:“the Bachelor of Philosophy(B.Phil.)”和“the Bachelor of Letters (B.Litt.)”,前者是两年的半课程半研究的学位,而后者是两年的研究型学位。可这种学位命名方式招致很多非议,尤其是海外学生(英国之外)的抱怨,因为这样的学位名称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人们会以为这是学士学位,就像钱和王的“B.Litt”引起的疑惑一样。迫于这种压力,学校于是把这两种学位更名为“Master of Philosophy (M.Phil.)”和“Master of Letters (M.Litt.)”,可牛津大学哲学系却坚持认为“B.Phil”在哲学领域已经得到承认,而且名声也是响当当的,这种更名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坚持使用“B.Phil.”。为了验证一下这种情况,我专门查了牛津大学哲学系的官方网站,不过却没有“B.Phil”这个学位。这倒的确有些蹊跷,也许也是迫于压力,都改了。这种更改实属无奈之举,更是迫于来自北美的压力。
- 钱钟书和王佐良两位先生,作为外语学习者的榜样,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理解而广为人知。钱先生被誉为“独异”、“读书等身”的学者和作家,精通多国语言;王先生则在英国文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曾在牛津大学获得“B.Litt”(副博士)学位,这在牛津大学的学位...
- 两位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获得了牛津大学的“B.Litt”(副博士)学位。牛津大学的学位制度说起。牛津大学的学位确切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本科生学位(Undergraduate Degrees)和研究生学位(Postgraduate Degrees)。本科生学位有“Bachelor of Arts”、“Bachelor of Fine Arts”、“Bachelor of Theology”...
- 陈庆益的家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父亲陈开运,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正直、善良之人,热衷于教育,对陈庆益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母亲李菊英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是位慈爱的母亲。陈庆益有七个兄弟姐妹,他是排行第三的,他的大弟弟和大妹妹在1951年曾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抗美援...
- 张芷芬在副博士论文中,在同样假设下证明,当(h*)=0(k=0,1,2,…,n-1),而(h*)≠0,则存在充分小ε0>0,δ0>0。系统(2)至多有n个极限环在δ(Гh*)=U Гh中,当|ε|ε0。此结果被《苏联数学四十年》所引用。3.多角环的环性多角环分两大类:无穷余维和有限k余维。对第一类环,张芷芬和她的学生...
- 4. 张芷芬(1981年):关于Lienard方程精确两个极限周期存在的研究,发表于《数学研究》。该研究扩展了对Lienard方程极限周期理论的理解。5. 张芷芬(1982年):给出了一个紧凑非齐次最小集的例子,发表于《数学研究》。这篇论文在动力系统理论中探索了最小集的性质。6. 张芷芬(1982年):在三维空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