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3次 5个回答 更新于 2024-12-26 02:32:19#精选# MBA微课、MBA研修、MBA学位
- 出国留学在当下是很普通的现象,但是在闭关锁国的清朝,学习外面的文化,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讲,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晚清的那些大臣见识到自己的落后,便派出了中国第一批前往美国留学的幼童们。
允许中美留学交流的《蒲安臣条约》就是那些赴美留学生远离家乡求学的开始。晚清的那些大臣怎么会让自己家孩子去那么远的地方,生死由命呢?所以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出身平民。他们的父母也是依依不舍,被迫着跟清政府签下协议:若是有天灾疾病,我们也保不了你们孩子的命。
这还是一群小孩子啊,放到现在也不过是读小学,然而为了祖国,他们只能前往异国他乡,远离父母兄弟。因为年龄还小,到一个新环境需要适应语言、饮食各个方面,所以这些小孩都被美国的那些家庭先收养着。美国的思想很是开放,相比于这些小孩离开父母的时候,连抱一抱都觉得失了礼仪,收养他们的美国人尤其是一些女主人,领到自己负责的小孩后又亲又抱,让这些深受中国礼仪影响的小孩们很害羞。
很快,这些小孩在养父母的带领下,逐步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多年以后,这些小孩也不负众望,不仅在棒球比赛上打赢了美国同龄人,而且还有不少人进入了到现在还是排名世界名校前列的美国高校。其中后来著名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就考进了耶鲁大学,但18岁考上名校的詹天佑还不是最聪明的。
最聪明的留学生叫做潘钟铭,潘钟铭在15岁的时候就考进了在当时比哈佛、耶鲁还厉害的瑞萨莱尔理工学院。这在现在看来,是天才中的天才了,当时担任美国总统的格莱特还亲自接待他,但是这个小孩因为学习太用功,在上了一年大学之后,就因为劳累过度,生病去世了。虽然美国特意为他设立了墓碑,但是毕竟是平民人家的小孩,直到现在,也没有亲人前去探望。
因为后来美国的反华,这些留学生的思想太过前卫,这样当时保守落后的清朝统治者看来,无疑是离经叛道额,于是清政府便下令让他们都回来,而迎接这些归国国家栋梁们却是牢狱之灾,清政府把它们都统统关押起来进行审查。
这些留学幼童,是晚清想要自救却自掘坟墓的见证。虽然他们今天都已不在,但为成就今天的中国还是做出了不少贡献。 - 最后都回来报孝祖国了,他们去了外国。学习到了先进的知识,回国后就用它们所学的知识改造国家,让国家更加兴旺。
- 最后都回到了祖国,建设着国家,例如大名鼎鼎得詹天佑,为国家建立起了第一条天路,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 大多是学有所成,有一部分回来报效祖国了,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詹天佑,他留学回来后就参与国家的建设。
- 在那个时代赴美留学的晚清幼童们肩负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所以大多数才学成后都回到国家来为祖国出力了。
- 允许中美留学交流的《蒲安臣条约》就是那些赴美留学生远离家乡求学的开始。晚清的那些大臣怎么会让自己家孩子去那么远的地方,生死由命呢?所以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出身平民。他们的父母也是依依不舍,被迫着跟清政府签下协议:若是有天灾疾病,我们也保不了你们孩子的命。这还是一群小孩子啊,放到现在也...
- 1870年,容闳在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时,向曾国藩提出由官方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建议,容闳言:“使予之教育计划果得实行,藉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他认为只要让中国的学生从小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知识,然后学成后报效国家,这样中国...
- 清末曾经赴美留学的120名幼童,除去坚决不回来的和夭折异乡的外,有94人回到了上海。这一批留学生最早的公派留学生,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容闳。当时的清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一些接受了先进知识的有识青年开始寻找救过良策,而容闳是第一位留学美国的学生。想一下,一个见过了世界最先进文化的人...
- 从1872年到1875年,当时的清朝选择派遣10到16岁的幼童共120人前往美国留学,这些人就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原本计划留学15年,但因为各种原因,留学计划在9年后撤销,以失败告终,而最后120人,回来了94人。洋务运动时期,由于曾国藩的幕僚容闳的提议,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上书请求进行“留学教育计划”,...
- 据孩子们回忆,他们认为李鸿章非常的优秀,就像美国的加斐尔总统,管理着大清国的各个重要部门,且有着非常独到的远见。 幼童赴美留学的十年,大清帝国在李鸿章的协调和组织下,洋务运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些启蒙的事业急需一批人才补给后方,而这些带着西方先进 科技 理论的孩子就像新鲜的血液注入到这个看似可以挽救帝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