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13次 2个回答 更新于 2024-12-25 22:11:21#精选# MBA微课、MBA研修、MBA学位
- 原因也很简单,绝大部分硕士生处于科研底层,没能力写出值得业内人阅读学习的文章,而几乎所有硕士生都需要所谓的“成果”,所以这个低质量文章很泛滥。
虽然我们能力低,但我们眼光高啊。提一个客观现象:作为硕士研究生,除了刚开始接触一个领域时,可能看看硕士论文,但基本上后期是根本不会看的,同样待遇的还有大大小小的中文核心期刊。
再问各大毕业生一个问题: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是垃圾吗?有多少人有勇气说不?
问这个问题绝非是责难硕士,以三年制的学硕为例,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做研究,第三年前半学期先找工作,找完工作就可以开始准备毕业论文了,很多学校都是过完年没多久就预答辩的,之后盲审一个月。就是说,名义上的科研时间是从研一暑假到研二暑假的一年多点,对于一些学校的学生,还要考虑怎么弄出一篇小论文,而且加上审稿周期、运气等问题研二上学期就得开始发小论文。要是研二下学期才开始弄小论文的话(国内很多期刊审稿周期是以月单位的),再加上运气不好,研三还没小论文的酸爽谁试谁知道,寝不安,食无味,找工作的时候,心里也烦。
国内大学,主要是卡小论文,但很少卡大论文。研一结束,花三四个月做点东西,研二上学期结束前写篇小论文,保证能毕业了,没什么压力了,那么大论文自然怎么水怎么来了。
那两年制的质量更不用说了吧。在职研究生的还要惨。
好的论文无非两种,
一、对过去某一个行业简单明了的综述性文章;但行业大佬认真写的才是综述,一般研究生进入这个领域才一两年,写出来的综述要么太浅要么误导人。
二、有创新性的文章;说真的,导师全程带着的可能还好些,真的能有点创新性,不是垃圾,(这些人其实挺幸运的);一般人靠自己查文献,找资料,搞不清,哪些文献是有用的,哪些是胡扯的,甚至有的学科,入门都是难如登天。靠硕士这两年,能搞懂这一块就已经是天赋异禀加刻苦努力了,接触行业最前端就更难,在这个基础上做创新,那是难上加难,硕士研究生除非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不然不可能做出有价值的东西。很多人都是导师丢一个课题,之后连个问的人都没有,自己瞎摸索,瞎摸索出来的东西能有什么价值呢,能发表这些瞎摸索成果的期刊的是不是垃圾呢。 - 可能是写的不好,千篇一律,没有创新吧
- 原因也很简单,绝大部分硕士生处于科研底层,没能力写出值得业内人阅读学习的文章,而几乎所有硕士生都需要所谓的“成果”,所以这个低质量文章很泛滥。虽然我们能力低,但我们眼光高啊。提一个客观现象:作为硕士研究生,除了刚开始接触一个领域时,可能看看硕士论文,但基本上后期是根本不会看的,同样待...
- 1、学术垃圾,指的是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不断发表平庸、无创见的论文,把一点所谓新意或者在论文中反复显摆,用新题目炒冷饭,这些令人忧虑学术垃圾大量产生的现象,折出的深层次的学术道德滑坡、学术规范丧失,以及“学术垃圾”泛滥更不容忽视,其对学术尊严和科研诚信的危害,值得深思。2、表现特点。近来...
- 垃圾刊物通常指的是质量低下、内容缺乏创新或研究价值不足的学术期刊。硕士在垃圾刊物上发表论文,不仅降低了自身研究成果的质量,也对学术界的整体声誉造成负面影响。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其他学者对该硕士及其所在机构的研究能力产生质疑。三、学术道德与长期影响 发表垃圾刊物不仅是一个短期的行为,其影响可能是...
- 论文导师的职责落实不足,以及论文审核标准的松懈,也是导致学术垃圾产生的重要原因。学校过于注重毕业率与就业率,忽视了对论文质量的严格把关。这种对学术诚信的忽视,最终导致了学术垃圾的泛滥。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深入反思。学术环境的改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从提高评价标准、加强学术诚信教育、严格导师...
- 学术水平低劣,没有实质性研究价值。学术垃圾是指学术水平低劣,没有实质性研究价值,甚至存在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著作和专利等成果。这些成果在学术界被认为是无价值的、低质量的和欺诈性的,所以被归类为学术垃圾学术垃圾的存在不仅浪费了学术资源,也给学术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