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230次 4个回答 更新于 2024-12-24 08:26:17#精选# MBA微课、MBA研修、MBA学位
- 很简单,不是的
- 不是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拥有博士学位。
1、波兰裔美国人迈克尔逊(Albert Abraham Michelson),出生于1852年,因改进了法国物理学家傅科的实验方法,测量出误差仅为0.006%的光速值。1907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由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士官学校还没有授予迈克尔逊学士学位。所以不要说博士学位,就连学士学位他都没有。不过在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获得了剑桥大学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
2、佩德森(Charles J. Pedersen)。美国科学家,因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贡献,获得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佩德森1904年10月3日出生于韩国釜山。已于1989年10月26日辞世。他的父亲是挪威人,矿业工程师;母亲是日本人,于是有个日本名字叫做“良男(Yoshio)”(不是靓男)。1922—192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戴顿大学(学校在美国可能是三流)攻读化学工程。获得学士学位之后,1926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1927年获得有机化学硕士学位(仅用了一年时间)。尽管MIT 的教授鼓励他去攻读博士学位,但他还是决定开始就业工作,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不再想依赖于父亲的资助。1927年,他进入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的杜邦公司担任化学研究员,开展了一番成功的科研生涯。1947年成为该公司高级研究员。在杜邦的42年里,他出产了25篇论文和65项专利(看来公司里也不是不写论文)。当他着手开始研究为他赢得诺贝尔奖的课题的时候,已经57岁。在几次偶然的实验中,他研制出一些有机分子,从而为用无机盐合成络合物做好了准备。
3、詹姆斯×布莱克(James W. Black,英国籍)。苏格兰药物学家,198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24年7月14日,出生于苏格兰的Uddingston。1946年毕业于圣×安德鲁大学,学习医学。在圣×安德鲁大学生理学系就职,后在马来亚大学获得讲师位置。1950年回到苏格兰,就职哥拉斯哥大学。他的职业生涯有着辗转工业界和学术界“两栖作战”的传奇经历。1958-1964年,在帝国化学工业(ICI)制药公司任药物学家。1964-1973年, 在“Smith, Kline & French实验室”就职。1973-1978年,被聘任为伦敦大学学院药物学教授。1976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不知以后评院士,是否也得看“出身”)。1984年起,出任伦敦国王学院医院分析药物学教授。据说,布莱克本人对其没有做过博士研究并不在意。 - 波兰裔美国人迈克尔逊(Albert Abraham Michelson),出生于1852年,因改进了法国物理学家傅科的实验方法,测量出误差仅为0.006%的光速值。1907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由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士官学校还没有授予迈克尔逊学士学位。所以不要说博士学位,就连学士学位他都没有。不过在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获得了剑桥大学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
詹姆斯×布莱克(James W. Black,英国籍)。苏格兰药物学家,198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24年7月14日,出生于苏格兰的Uddingston。1946年毕业于圣×安德鲁大学,学习医学。在圣×安德鲁大学生理学系就职,后在马来亚大学获得讲师位置。1950年回到苏格兰,就职哥拉斯哥大学。他的职业生涯有着辗转工业界和学术界“两栖作战”的传奇经历。1958-1964年,在帝国化学工业(ICI)制药公司任药物学家。1964-1973年, 在“Smith, Kline & French实验室”就职。1973-1978年,被聘任为伦敦大学学院药物学教授。1976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不知以后评院士,是否也得看“出身”)。1984年起,出任伦敦国王学院医院分析药物学教授。据说,布莱克本人对其没有做过博士研究并不在意。
哥土德×埃里昂(Gertrude Belle Elion,美国籍)。因对药物研究原理做出重要贡献,于1988年与布莱克(就是案三那个人)和希汀斯(美国)分享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埃里昂1918年1月23日出生于纽约,1999年2月21日辞世。1937年在翰特学院获得化学学士学位。面对当时女性在科学界就业的困境,她只好在高中里工作(从事癌症研究),做过实验室助手、食品分析员、高中教师(教化学)。同时,利用晚间时间完成硕士学位。1941年获得了纽约大学的化学硕士学位。二战期间,因科学研究的实验室里需要女性,她才有机会被纽约的“Wellcome研究实验室”聘用为生物化学家,作为希汀斯(1988年与她同获诺奖)的研究助手。她曾经尝试利用业余时间,在布鲁克林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但当她被要求在全日制学习以获得博士学位和保留工作职位之间做出选择时,她选择了后者。后来,她被乔治华盛顿大学授予了名誉博士学位。1983年,她从Wellcome退休。(真是位伟大的女科学家!)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得奖理由是“开发出监定生物巨量分子质量分析的脱付游离法”。1959年8月3日出生于日本富士市(他的生母于26天后不幸过世,因此,由叔父夫妇领养)。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电气工程学科毕业(二年级时,因必修的德文不及格而留级一年)。1983年4月1日起,在日本东京岛津(Shi-madzu)制作所就职,任工程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被东北大学授予荣誉博士。
对日本来说,田中耕一的获奖是一个传奇。因为从来不与学术界沾边的他,手头上即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硕士学位。他的崛起,对于一向迷信只有象牙塔中的学术界中才有可能挑选和培养出人才的日本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获得诺贝尔奖后,当他手中握着出身大学东北大学献上的荣誉博士学位时,他幽默的一句话却使台下上千个学者惊叹不已。 他说:“我当初决定不考大学学院的原因是我因为我讨厌学校要我考德语……如今,不用考外语就能够获得这个博士学位……可是,我想博士名义也只有在我定飞机画位子时才拿出来用。因为这个头衔能够免费使我提升坐商务舱……”
田中耕一从来不羡慕象牙塔中的“学者”们。在获奖后的每一个场合的谈话,当提到他研究的成果时,他的回答关键词只有一个,就是“兴趣”。他说 “我从小就喜欢研究。就职后,多次拒绝升职当管理层,也因为要留在研究部门进行研究。今后,我也将继续研究。我有兴趣也喜欢搞研究。” 或许,他正在提醒一个目前已经被日本象牙塔中人士忘却的问题——“学问的源头就是兴趣”。 - 不是,有不少例外。即使在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的科学精英中间,仍然可以发现有少数人并不一定出身显贵,甚至连都博士学位不曾有过。
1.波兰裔美国人迈克尔逊(Albert Abraham Michelson),出生于1852年,因改进了法国物理学家傅科的实验方法,测量出误差仅为0.006%的光速值。1907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由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士官学校还没有授予迈克尔逊学士学位。所以不要说博士学位,就连学士学位他都没有。不过在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获得了剑桥大学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
2.佩德森(Charles J. Pedersen)。美国科学家,因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贡献,获得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佩德森1904年10月3日出生于韩国釜山。已于1989年10月26日辞世。他的父亲是挪威人,矿业工程师;母亲是日本人,于是有个日本名字叫做“良男(Yoshio)”(不是靓男)。1922—192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戴顿大学(学校在美国可能是三流)攻读化学工程。获得学士学位之后,1926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1927年获得有机化学硕士学位(仅用了一年时间)。尽管MIT 的教授鼓励他去攻读博士学位,但他还是决定开始就业工作,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不再想依赖于父亲的资助。1927年,他进入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的杜邦公司担任化学研究员,开展了一番成功的科研生涯。1947年成为该公司高级研究员。在杜邦的42年里,他出产了25篇论文和65项专利(看来公司里也不是不写论文)。当他着手开始研究为他赢得诺贝尔奖的课题的时候,已经57岁。在几次偶然的实验中,他研制出一些有机分子,从而为用无机盐合成络合物做好了准备。
3。詹姆斯×布莱克(James W. Black,英国籍)。苏格兰药物学家,198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24年7月14日,出生于苏格兰的Uddingston。1946年毕业于圣×安德鲁大学,学习医学。在圣×安德鲁大学生理学系就职,后在马来亚大学获得讲师位置。1950年回到苏格兰,就职哥拉斯哥大学。他的职业生涯有着辗转工业界和学术界“两栖作战”的传奇经历。1958-1964年,在帝国化学工业(ICI)制药公司任药物学家。1964-1973年, 在“Smith, Kline & French实验室”就职。1973-1978年,被聘任为伦敦大学学院药物学教授。1976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不知以后评院士,是否也得看“出身”)。1984年起,出任伦敦国王学院医院分析药物学教授。据说,布莱克本人对其没有做过博士研究并不在意。
4.哥土德×埃里昂(Gertrude Belle Elion,美国籍)。因对药物研究原理做出重要贡献,于1988年与布莱克(就是案三那个人)和希汀斯(美国)分享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埃里昂1918年1月23日出生于纽约,1999年2月21日辞世。1937年在翰特学院获得化学学士学位。面对当时女性在科学界就业的困境,她只好在高中里工作(从事癌症研究),做过实验室助手、食品分析员、高中教师(教化学)。同时,利用晚间时间完成硕士学位。1941年获得了纽约大学的化学硕士学位。二战期间,因科学研究的实验室里需要女性,她才有机会被纽约的“Wellcome研究实验室”聘用为生物化学家,作为希汀斯(1988年与她同获诺奖)的研究助手。她曾经尝试利用业余时间,在布鲁克林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但当她被要求在全日制学习以获得博士学位和保留工作职位之间做出选择时,她选择了后者。后来,她被乔治华盛顿大学授予了名誉博士学位。1983年,她从Wellcome退休。(真是位伟大的女科学家!)
5.田中耕一 (Koichi Tanaka)。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得奖理由是“开发出监定生物巨量分子质量分析的脱付游离法”。1959年8月3日出生于日本富士市(他的生母于26天后不幸过世,因此,由叔父夫妇领养)。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电气工程学科毕业(二年级时,因必修的德文不及格而留级一年)。1983年4月1日起,在日本东京岛津(Shi-madzu)制作所就职,任工程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被东北大学授予荣誉博士。
对日本来说,田中耕一的获奖是一个传奇。因为从来不与学术界沾边的他,手头上即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硕士学位。他的崛起,对于一向迷信只有象牙塔中的学术界中才有可能挑选和培养出人才的日本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获得诺贝尔奖后,当他手中握着出身大学东北大学献上的荣誉博士学位时,他幽默的一句话却使台下上千个学者惊叹不已。 他说:“我当初决定不考大学学院的原因是我因为我讨厌学校要我考德语……如今,不用考外语就能够获得这个博士学位……可是,我想博士名义也只有在我定飞机画位子时才拿出来用。因为这个头衔能够免费使我提升坐商务舱……”
田中耕一从来不羡慕象牙塔中的“学者”们。在获奖后的每一个场合的谈话,当提到他研究的成果时,他的回答关键词只有一个,就是“兴趣”。他说 “我从小就喜欢研究。就职后,多次拒绝升职当管理层,也因为要留在研究部门进行研究。今后,我也将继续研究。我有兴趣也喜欢搞研究。” 或许,他正在提醒一个目前已经被日本象牙塔中人士忘却的问题——“学问的源头就是兴趣”。 - 不是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拥有博士学位。1、波兰裔美国人迈克尔逊(Albert Abraham Michelson),出生于1852年,因改进了法国物理学家傅科的实验方法,测量出误差仅为0.006%的光速值。1907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由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士官学校还没有授予迈克尔逊学士学位。所以不要说博士学位,就连学士...
- 不一定,有的是两个或几个一起共同完成,这样的话他们就共同享受这个成果。 8年之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玻尔。 荣获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崔琦。 诺贝尔科学奖女性获得者 玛丽·居里,等待25年才获奖;贝斯久等29年,于1967年获得了物理学奖。相比之下;医学奖,并由此开拓了低温物理学和超导物理学这...
- 954人。根据查询诺贝尔官网信息显示,截止2023年9月8日,全世界诺贝尔奖有954人,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共有11人,其中中国籍三人,杨振宁(获奖时国籍为中华民国)、莫言和屠呦呦。
- 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①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②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④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每年9月,征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如今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
-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和研究者:一、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鲍林等。二、1. 居里夫人:她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因其在放射性领域的研究而获得了物理学和化学两个领域的诺贝尔奖。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个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