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48次 12个回答 更新于 2024-12-24 00:40:24#精选# MBA微课、MBA研修、MBA学位
- 对于硕博生而言,每月的补助金额直接决定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各个高校的奖助水平更是层次不齐,但都基本无法脱离一个平均线的水准。因此,此前在深圳大幅降薪的背景下,网上流传着 2022 年南方科技大学硕博工资要降薪 40% 的谣言,当时引起了较多讨论。如果能落实,硕博生可以说过得相当舒服1. 早就应该这样了,这笔钱花的绝对值。硕士生和博士生是高校学术科研的最前线,尤其是博士生,那是绝对的主力,拿点钱补贴这群年轻人,太应该了,我给你说说理由:第一,这笔钱可以促进科技发展。这笔钱可以大大促进年轻人科研的动力,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促进科技发展。第二,这笔钱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年轻人最缺钱了,他们拿到钱都直接消费了,比发消费券还管用。第三,这笔钱能增加人口发展。中国最聪明的一群年轻人,伸手向父母讨生活费,他们怎么敢谈恋爱。有了这笔钱,情况就好多了,年轻人经济独立了,生活也就独立了,恋爱也就有了底气。剩男剩女少了,人口也就发展了。2. 月均一万,基本上相当于普通985博士生一年拿两个国奖水平了,学生阶段能拿这么多,可以说过得相当舒服。以我当年末流高校博士生阶段的工资,我记得好像是国家一年给2万,然后课题组每个月1200发11个月,给老师额外干点项目的活每个月500到1000不定。也就是说985中下游博士生年收入3.3万(保底)+0.5-1万(项目绩效)≤南科大硕士水平。拿了国奖是额外加3万,校长奖学金一般是2.4万或4.8万左右。总结:南方科技大学的博士年收入水平 = 普通985学生每年获得一个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3. 如果最终落实下去的话,南科大太帅了,博士生:9.5 ~ 13w 人民币/年,折合欧元就是:14000 ~ 19000 欧/年。作为参考,爱尔兰这边的 SFI,IRC 资助的全奖博士一般:18500 欧/年。遇见课题组穷,自己还得补欧盟非欧盟之间的学费差,大概6000欧。所以爱尔兰这边全奖:18500 - 6000 = 12500 欧/年。另外,都柏林这边对应的CSC博士生资助,1350 × 12 = 16200 欧/年。这么看的话,感觉南科大待遇很不错,待遇解决了,心就可以安下来更好的做学术。4. 大部分回答都在说钱多,但是其实该方案之前就是5/10w的硕博待遇,已经好几年了。只不过这两年经济形式不好一直有降工资的传言,现在拟方案出来了,不过还没有更具体的竞争性细则。南科大的硕博别的不说,光待遇绝对是国内独一档的,也借此吸引优秀生源。因为生均经费高,所以可以大手笔发钱,也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可以专心科研了。现在引入竞争性奖学金是有一定好处的,比单纯发全部的钱而言更有现实动力了。最低档工资4/7w能保证基础的生活条件,而更高的待遇需要通过努力获得。根据以前经验,竞争性条件包括但不限于论文/课程成绩/开题/资格考试等等。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学校发的工资,各课题组还可以发课题组奖励,两者是独立的。补助涨是涨了,实际到手又有多少2020年10月有网友爆料,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克扣研究生 655.75 万奖学金,引起了诸多学生的不满。微博据爆料消息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响应国家政策进行了大规模扩招,但在入学后对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政策进行更改,取消了硕士研究生的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且一等奖学金的覆盖率仅有 40%;此外,博士研究生的一些奖学金也一并被取消,学业奖学金的覆盖率仅 70%。微博经过网友的粗略估算,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修改奖学金政策后,一年就直接少给学生发了 655.75 万的学业奖学金(只少不多,未加博士)。事件一经爆料,很快就得到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官方回应,最后的解决方式还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同学们意见很大,热议校方朝令夕改。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个问题上,南方科技大学 2019 级博士生的奖学金政策也曾经引起争议:据网友爆料称,“南方科技大学随意更改 2019 级博士生的奖学金政策,从招生宣传到最终落实,经历了数次更改,严重损害了 2019 级博士生群体利益”。知乎硕博的补助问题一向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只要涉及到奖学金政策调整,要么就是老生抗议,要么就是新生鸣不平。同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台新规,宣布 2020 年起新入学的博士研究生科研补助增加,但是之前入学的博士生的基本奖助学金仍按原办法执行,即 2020 年之前的博士生每人每年可拿基本奖助学金 3.7 万元至 4.4 万元,2020 年及其后的博士生则为 4.3 万元至 5 万元,两者之间差了 6000 元。此外,北京大学 2017 年改革奖助体系,开始实施新的“博士研究生岗位奖学金资助体系”,在新体系之下,2017 级新生实际获得的补助少于 2017 级之前的老生,同样引发了一些新生的不满。
- 一点也不高,应该的!
谈及博士奖助,不少在读博士都认为如今学校发放的助学金有点少。而从全国范围看,上一次助学金上调已经是5年前的事了。
2017年,全国的部属高校博士生助学金从12000元上涨至15000元,地方高校从10000元涨至13000元,平摊到每个月就是1000元左右。
这一标准的确不算高,不少在读博士只能依靠家里的接济以及兼职去完成学业。
而包括北大在内的不少高校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各自提升了博士补助的标准。
多所高校,大幅提升博士补贴
北大涨了多少?青塔人才找到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公布的博士研究生岗位体系,其中校长奖学金的奖助标准达到了每人7万元/年。而对于更加常规的助教、思政岗位,北大的资助标准同样不算低,达到了5.5万/岗/年。
与直接发钱不同的是,北大的奖助学金需要履行相应的职责,比如北大法学院设助研岗位就需要每周工作不低于4小时,岗位奖学金可以比国家助学金高出3.4万元/年。
也有不少高校在近几年直接选择提升兜底资助标准,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在其博士生招生简章中明确,博士生最低资助标准为58200元/年(在国家规定的15000元/年的基础上增加了43200元),平摊到每个月将近5000元。而5000元完全可以覆盖在广州日常的开销,这也意味着华南理工的博士生几乎不用为生活发愁。
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工科基金和科研基金的博士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额度为5万元/年。一些中部地区高校也将博士补贴上调至6000元以上/月。
差距不仅体现在学校之间,也体现在文理科之间。
与当前的就业市场的薪资待遇如出一辙,文科博士在助学金方面也与理工科博士有一定差距。
以南京大学为例,理工农医科博士的最低助研费比基础文科博士高出900块。
面向在读博士开展「学者计划」无疑是全新的尝试。可以预见的是,在北京大学的带头示范下,未来一定会有更多高校效仿、完善。
不过当下,相较于「学者计划」,补助金能否上涨或许还是更多博士关心的问题。毕竟,钱似乎不应该成为他们科研路上的阻碍。 - 一点也不高,应该的!
谈及博士奖助,不少在读博士都认为如今学校发放的助学金有点少。而从全国范围看,上一次助学金上调已经是5年前的事了。2017年,全国的部属高校博士生助学金从12000元上涨至15000元,地方高校从10000元涨至13000元,平摊到每个月就是1000元左右。这一标准的确不算高,不少在读博士只能依靠家里的接济以及兼职去完成学业。
而包括北大在内的不少高校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各自提升了博士补助的标准。多所高校,大幅提升博士补贴北大涨了多少?青塔人才找到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公布的博士研究生岗位体系,其中校长奖学金的奖助标准达到了每人7万元/年。而对于更加常规的助教、思政岗位,北大的资助标准同样不算低,达到了5.5万/岗/年。
与直接发钱不同的是,北大的奖助学金需要履行相应的职责,比如北大法学院设助研岗位就需要每周工作不低于4小时,岗位奖学金可以比国家助学金高出3.4万元/年。也有不少高校在近几年直接选择提升兜底资助标准,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在其博士生招生简章中明确,博士生最低资助标准为58200元/年(在国家规定的15000元/年的基础上增加了43200元),平摊到每个月将近5000元。而5000元完全可以覆盖在广州日常的开销,这也意味着华南理工的博士生几乎不用为生活发愁。
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工科基金和科研基金的博士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额度为5万元/年。一些中部地区高校也将博士补贴上调至6000元以上/月。差距不仅体现在学校之间,也体现在文理科之间。与当前的就业市场的薪资待遇如出一辙,文科博士在助学金方面也与理工科博士有一定差距。以南京大学为例,理工农医科博士的最低助研费比基础文科博士高出900块。
面向在读博士开展「学者计划」无疑是全新的尝试。可以预见的是,在北京大学的带头示范下,未来一定会有更多高校效仿、完善。不过当下,相较于「学者计划」,补助金能否上涨或许还是更多博士关心的问题。毕竟,钱似乎不应该成为他们科研路上的阻碍。 - 在评价博士生助学金一年最高13万之前,首先要了解博士生他们在上学的时候究竟要做些什么事情,还有这些助学金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博士生在读博士阶段做的事情。
和其他学历阶段不同的是,博士研究生在就读博士阶段并不只是需要去学习,他们更多的是要研究,要有一定的成就。
一是需要建立一些新的理论。当然文科生和理科生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文科生大多数是进行一些探索调查研究总结等等,而理科生大多数都是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些结论。室友的研究成果是可以开发利用的。
二是他们需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佼佼者。博士生在研究一些事情之外,还是需要通读所在的这个领域的一些文献。毕竟只有对这个领域有足够的了解,才可以对这个领域有所贡献。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要求博士生对这些已有的文献进行一些提炼,总结,以便后人更简单了解和推广。
三是博士生阶段通常会有一些研究成果。博士生在读博的过程中,除了自己需要做一些实验,还需要带领下面的学弟学妹们一起努力。会参与一些科研,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在毕业的时候也会有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他们那个领域通常都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针对博士生在读博期间做的这些贡献,他们有一些助学金也是可以理解的,13万并不算一个非常高的金额,何况这还几乎是一个上限。
而在了解博士生助学金的金额之前,还要了解博士生助学金的组成部分。
博士生的助学金主要组成部分是三个,一是国家助学金,二是国家助学贷款,三是三助岗位津贴。
国家助学金:指的是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的研究生,当然并不包括有固定工资的人。中央高校博士生不低于每年15,000,地方高校博士生不低于每年13,000。
国家助学贷款:这部分是由政府和金融机构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免担保,免抵押的信用贷款,每年年是不超过12,000的。在学校期间这部分的利息是免了的,但是在毕业以后是需要学生自己来负担并且需要偿还本金。
三助岗位津贴:指的是高等院校给研究生提供助研、教助、助管岗位,并且按照他们的岗位提供津贴。这一部分就相当于你在学习期间同时在学校打工,得到的津贴都是自己的劳务所得。
所以不管从博士生就读博士期间所需要做的事情,还是他们获得的助学金的来源,我觉得13万都不算太高。他们在毕业以后继续为我国建设做贡献,那这些钱都可以当作很好的投资。 - 近日,某乎上有一则曝光新拟定南方科技大学硕博工资的帖子,引起了不少关注。帖子显示,硕士的工资为4~6 万/年,博士的工资开题前 7~9 万/年,开题后 9.5~13 万/年。随后,南方科技大学的招生直播中也写出,硕博的薪酬将会大于现行标准。此前在深圳大幅降薪的背景下,网上流传着 2022 年南方科技大学硕博工资要降薪 40% 的谣言,当时引起了较多讨论。毕竟硕士 4166/ 月,博士 8333/ 月,曾是南方科技大学较具吸引力的招牌之一。如今谣言不攻自破,南科大依旧那么壕——不仅不降,还稍涨一些。壕,几乎成为南方科技大学的基本属性之一。南方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小而精的研究型高校,比总预算是有些吃亏。南方科技大学 2022 年的预算为 37.56 亿,不和别人比,就看看隔壁的老大哥中山大学,这个预算差距并不小。但是,南方科技大学把总预算的 90% 都放在教育支出上,生均预算高达 37.36 万元,打败中山大学(生均 31.25),南京大学(生均 23.34)等老牌名校,位列全国第七。硕博补贴就不用多说,除此之外,南方科技大学的宿舍也是财大气粗,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南科大的硕士生享受双人间(如果分到三人间每月补贴 500),博士享受单人间。在今年的全国高校学生宿舍满意度调查中,南方科技大学位列第一。当然搞起科研来,人家花钱更是不含糊。2021 年南方科技大学获批科研经费 17 亿,师均科研经费为 124 万。动辄 40 万上下招博后,招聘副教授时承诺 5 年内至少提供 400 万经费,白纸黑字写出「为所有教职人员提供全国最佳的条件」。在如此有竞争力的薪酬条件下,短短11年,南方科技大学就组建了一支 58位院士,41 位杰青的人才队伍。南方科技大学这么多钱从哪来呢,作为一所省属高校,南方科技大学的钱主要还是来自政府拨款。还是隔壁的老大哥中山大学,2022 年财政拨款为 29.84 亿。所以说南方科技大学有钱,说到底还是深圳政府舍得给高校花钱。他壕任他壕他壕任他壕,对大部分的硕博生来说,补贴永远只能是「饿不死」但也「不够花」。南方科技大学的「财大气粗式」补贴不必说当属 top 0 梯队,此前就有南方科技大学就读的网友表示,除了学校补贴,课题组还另发,再加上论文奖励,博士在读就已经年薪 25万。类似的几所新兴理工院校补贴额度往往也是比较可观的。例如同样势头很猛的「新秀院校」上海科技大学,博一新生到手 7W/年,以后逐年增加。其次一些老牌的头部理工类大学,或研究所,往往补贴额度也比较可观。例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工科博士,也有着平均 4000-6000 的每月收入。此外,一些研究所发放的补贴额度也不算低。不过一般来说,每年 5 万元以内的补贴是大多博士生的常态。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读博士每年能拿到 1.5 万奖学金和每月 1600 元左右的助学金,共计 3.42 万元;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奖学金是用于「返还学费」,实际到手的部分大打折扣。如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在每个月国家补助 1950 元,外加课题组另行补助折合每月 2000-3000 余元的收入——这种程度的补贴额度,才是博士生中的普遍水准。而一些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往往补贴则不太可观,尤其文史类专业就读的博士,受专业所限,他们的补贴中「导师资助」的部分少之又少,甚至还有 19% 的博士生并没有导师资助;他们能够拿到的补贴通常徘徊在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附近。如,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文科博士生们每个月只有固定的国家补贴 1835 元。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永谋看来,理想的读博状态应该近似于一种工作或「准工作」状态。这意味着要参照科研人员的待遇来执行,同时也意味着博士生应该完成特定的助研、助教工作以及基本科研任务。刘永谋认为,对于今天的博士生,特别是诸如北京这样大城市的博士生来说,每月补贴 1500~2000 元无疑过低。「这些钱刚刚够维持基本生存,现在的博士生一般在 25-30 岁之间,不可能光活着就了事。」刘永谋说。也有其他多位专家认为,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加薪」是合理的。「一些博士生期待的四五千元的薪资并不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说,「硕士生毕业后的月薪较高,要想吸引优秀的博士生源,就要减少这些优秀生源就读博士的机会成本。」按国内普通学制来算,大部分人的博士生至少要到二十八九岁才能完成学业,这还意味着,当大部分同龄人早已工作多年买车买房,甚至已经开始在同学群里给孩子的班级文艺汇演拉票,博士们可能还在苦哈哈地等着每月那点补贴吃饭。
- 助学金,顾名思义,并不是工资,只是帮助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学费和生活费。助学金本身没有特定的标准,一般是学校发放一部分,导师自己发放一部分。
20年前,中科院系统的助学金普遍高于高校。一般城市的研究所博士助学金大约500-700元/月,北京和上海的研究所大致在1500-2000元/月,但具体数额各个研究所以及导师之间会有很大差别,并非有统一的标准。高校读研的同学就相对比较拮据,每月只有大致200-300元的助学金,而且当时的高校研究生还要细分公费生和自费生,自费生需要交学费,甚至还没有助学金。
随着过去20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物价也增加了许多。高校的政策也在不断地改革,所有的学生都是自费生,但实际上奖助学金覆盖了所有学费。除此之外,一般城市的高校博士生还会有每月2-3千元不等的助学金。当然每个学校,每个导师课题组的助学金都有一定差别,但总体来说基本上在这个水平。同样,北上广深会高一倍左右。当然,这里我写的是奖助学金,其中的奖学金不是真正意义的奖学金,只指覆盖学费的所谓奖学金。真正意义的奖学金是需要差额竞争的,并不是每位同学都能拿到,所以一般招生老师也不好意思直接提这个事情。奖助学金重不重要?当然非常重要。
读博士的学生普遍年龄在22-30岁左右,有些回头是岸的大龄博士年纪会更大一些,如果没有必要的奖助学金,可能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绝大部分博士生都是靠着奖助学金艰难地生活着,同时在科学的殿堂中遨游。因此,奖助学金的最低标准,肯定需要保证博士们的基本生活费。20年前在我求学阶段,中科院的助学金非常具有吸引力,学生们依靠助学金,基本上都能够脱离父母的经济援助,然而当时大部分高校的助学金就略显不足,因而中科院借此吸引了不少优质生源。当然,现在的形势可能变过来了,很多高校的助学金早已超过了科学院系统。因而,这里必须要感谢国家的奖助学金政策,让寒门子弟都能够追求更高的梦想。那么,奖助学金越高越好吗?舆论经常会看到,某某老师压榨学生,或者说利用研究生的免费劳动力。更直白来说,学生们觉得助学金给少了,性价比太低 - 应该的,一点也不高!
对于大部分的硕博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已经有24-30岁了,很多也成家立业了,他们要兼顾学业与生活、工作三个方面,可大多数人获得收益的途径很多时候只能靠补贴这个东西,不然生活很难维持下去。
一般来说,每年 5 万元以内的补贴是大多博士生的常态,也就是一个月最多封顶就4000来块钱,一些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偏文科的专业甚至更低,例如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文科博士生们每个月只有固定的国家补贴 1835 元,1000多块钱的补贴,放在大城市生活,这肯定远远不够的,怎么说呢,补贴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只能保证饿不死但远远也不够花!
其实大家心中都明白,科研人员待遇太差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津贴不是吸引硕博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因素。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那是万万不能的。近年来,许多高校为招揽一流博士生来校做科研,也开始卷起来。
去年中科大数学科学学院挂出从博士阶段开始每人每年保底收入 10万的招生公告;南开大学表示每年将在国家拨款的基础上,增投自筹经费 1 亿余元,在校顶尖博士生每年可累计获得各类奖助金超过 10 万元;清华大学也表示,要确保博士生每年最低资助标准不低于 5.1 万元。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都对博士生奖助学金进行了调整。对此,本人只想引用一句知乎答主的话来回答:早就该这样了!这钱花得绝对值!
近些年,随着各高校办学投入和课题经费的增长,研究生的各类“资助”也是水涨船高。如果考虑到与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的差距,适时、适度地提高研究生的资助水平也是合理的。这里的“适度”,是指相关政策的出台要考虑到国内大学的发展现状、承受能力以及各个城市生活水平的差异,而其基本理念是不能将教育和读书变成纯粹的赚钱途径。以博士生为例。公费博士生是免交学费的,其所获资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薪酬,而是学习期间的生活补贴。因此,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且有盈余就是发放的标准。这个标准,从根本上说,是把博士生看作学生。学生接受的是系统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技能训练,以学习知识、从事相应的科学研究为主,与赚钱自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不鼓励,也不会过分计较津贴的高低。 - 对于硕博生而言,每月的补助金额直接决定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各个高校的奖助水平更是层次不齐,但都基本无法脱离一个平均线的水准。因此,此前在深圳大幅降薪的背景下,网上流传着 2022 年南方科技大学硕博工资要降薪 40% 的谣言,当时引起了较多讨论。如果能落实,硕博生可以说过得相当舒服1. 早就应该这样了,这笔钱花的绝对值。硕士生和博士生是高校学术科研的最前线,尤其是博士生,那是绝对的主力,拿点钱补贴这群年轻人,太应该了,我给你说说理由:第一,这笔钱可以促进科技发展。这笔钱可以大大促进年轻人科研的动力,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促进科技发展。第二,这笔钱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年轻人最缺钱了,他们拿到钱都直接消费了,比发消费券还管用。第三,这笔钱能增加人口发展。中国最聪明的一群年轻人,伸手向父母讨生活费,他们怎么敢谈恋爱。有了这笔钱,情况就好多了,年轻人经济独立了,生活也就独立了,恋爱也就有了底气。剩男剩女少了,人口也就发展了。2. 月均一万,基本上相当于普通985博士生一年拿两个国奖水平了,学生阶段能拿这么多,可以说过得相当舒服。以我当年末流高校博士生阶段的工资,我记得好像是国家一年给2万,然后课题组每个月1200发11个月,给老师额外干点项目的活每个月500到1000不定。也就是说985中下游博士生年收入3.3万(保底)+0.5-1万(项目绩效)≤南科大硕士水平。拿了国奖是额外加3万,校长奖学金一般是2.4万或4.8万左右。总结:南方科技大学的博士年收入水平 = 普通985学生每年获得一个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3. 如果最终落实下去的话,南科大太帅了,博士生:9.5 ~ 13w 人民币/年,折合欧元就是:14000 ~ 19000 欧/年。作为参考,爱尔兰这边的 SFI,IRC 资助的全奖博士一般:18500 欧/年。遇见课题组穷,自己还得补欧盟非欧盟之间的学费差,大概6000欧。所以爱尔兰这边全奖:18500 - 6000 = 12500 欧/年。另外,都柏林这边对应的CSC博士生资助,1350 × 12 = 16200 欧/年。这么看的话,感觉南科大待遇很不错,待遇解决了,心就可以安下来更好的做学术。4. 大部分回答都在说钱多,但是其实该方案之前就是5/10w的硕博待遇,已经好几年了。只不过这两年经济形式不好一直有降工资的传言,现在拟方案出来了,不过还没有更具体的竞争性细则。南科大的硕博别的不说,光待遇绝对是国内独一档的,也借此吸引优秀生源。因为生均经费高,所以可以大手笔发钱,也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可以专心科研了。现在引入竞争性奖学金是有一定好处的,比单纯发全部的钱而言更有现实动力了。最低档工资4/7w能保证基础的生活条件,而更高的待遇需要通过努力获得。根据以前经验,竞争性条件包括但不限于论文/课程成绩/开题/资格考试等等。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学校发的工资,各课题组还可以发课题组奖励,两者是独立的。补助涨是涨了,实际到手又有多少2020年10月有网友爆料,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克扣研究生 655.75 万奖学金,引起了诸多学生的不满。
- 确实,对于大部分的硕博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已经有24-30岁了,很多也成家立业了,他们要兼顾学业与生活、工作三个方面,可大多数人获得收益的途径很多时候只能靠补贴这个东西,不然生活很难维持下去。一般来说,每年 5 万元以内的补贴是大多博士生的常态,也就是一个月最多封顶就4000来块钱,一些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偏文科的专业甚至更低,例如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文科博士生们每个月只有固定的国家补贴 1835 元,1000多块钱的补贴,放在大城市生活,这肯定远远不够的,怎么说呢,补贴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只能保证饿不死但远远也不够花!
一年13万助学金也是国家为了照顾真正优秀的博士的手段啊 - 对于硕博研究生来说,助学金与自己的生活质量等紧密相关 。我国现有的硕博研究生助学金补助标准,国家规定,我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的助学金奖励标准为6000元年。
奖学金体系
硕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布局,他们是各个领域的未来新星,因此一年13万不是太高,相反,由于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学校资金实力等等,许多的硕博研究生助学金远低于13万,甚至有时生活都不能保障。
助学金的作用:
1.保障硕博生的基本生活,更好的投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2.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 - 这个我认为不高,因为人家博士的话,他可能20多岁快30岁了,你如果就是没有特别高的工资的话,她可能很多人都结婚了,就是没有办法养家糊口的。
而且对于这个博士生的助学金来说的话,这个是人家的,这种一些学校的规定,它既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说你不能够根据人家的助学金高,你就会说人家有问题存在问题,我认为这个是不合理的。
而且对于博士来说的话他本身就是我们国家的一些高端人才所以说就是可能因为他的这种业绩或者是他做的一些这种学术成就然后人家给他发放这种助学金,我认为是正常的,不可能是说你平常情况下就给你发放助学金了这个肯定不会合理或者是就是给你发放了肯定没有那么多。
当你达到这个岗位的时候,你其实知道其实学习或者是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是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前提是你需要有好的这种学习的一些就是成果,这样的话才会有这种比较高的助学金或者是一些奖学金之类的。
而且对于这种博士来说的话都是有家庭的他不是说就是很就是自己一个人或者是自己有这种家庭需要去养活所以说人家肯定也是需要去好好的,合理的布局啊,而且他如果就是干这么久没有特别多的工资的话他也没有办法好好的生活下去的。 - 深圳大学博士生奖助学金 一年最高13万元
“首届腾讯奖教奖学金颁奖大会”日前在该校国际会议厅举行。在所设各类奖项中,“腾讯创始人创新奖学金”作为面向深大学生群体奖励额度最高的单项个人奖学金,格外引人注目。此次共有40位优秀研究生获得奖励。记者了解到,深大的优秀博士生去年所获各类奖助学金最高超过13万元。
“腾讯奖教奖学金”是深大杰出校友马化腾、张志东、陈一丹、许晨晔4位腾讯创始人联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捐赠3000万元在母校设置的奖项,奖项用于深圳大学的奖教奖学以及创新创业和师生关爱工作,为期10年。其中,腾讯创始人创新奖学金每年奖金130万元,评选对象为在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腾讯创新进取奖25万元,分为创新奖和进取奖两种。腾讯良师奖60万元,奖励在教学上成绩突出的老师和各学院在教学管理工作突出的管理团队。腾讯益友奖40万元,评选对象为辅导员、班主任、社团管理者和义工等。腾讯创新创业奖35万元,主要奖励计算机信息领域的青年教师。腾讯关爱基金100万元,用于资助遭遇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困境的师生。
“腾讯创始人创新奖学金”旨在激励广大学子钻研学术,科研创新。该奖给予获奖的优秀博士研究生每人每年4万元的奖励,硕士研究生每人每年2.5万元的奖励。此次获奖的40位研究生是经过校院两级专业评审,层层推荐的佼佼者。他们或是发表高水平论文,或是取得优异的科研竞赛成绩,或是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获奖研究生体现了深大研究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良好风貌,他们也因自身的优异表现成为荔园学生群体中一个个为人称道的“学术达人”。
据了解,2014年,深大共有2名博士、10名硕士同时荣获2014年的国家奖学金、“腾讯创始人创新奖学金”及校级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加上优博资助计划、国家助学金、三助酬金等助学金等项目的资助, 2014年,深大特别优秀的博士研究生所获奖助学金已超过13万元,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所获奖助学金已超过5万元。 - 与直接发钱不同的是,北大的奖助学金需要履行相应的职责,比如北大法学院设助研岗位就需要每周工作不低于4小时,岗位奖学金可以比国家助学金高出3.4万元/年。也有不少高校在近几年直接选择提升兜底资助标准,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在其博士生招生简章中明确,博士生最低资助标准为58200元/年(在国家规定的15...
- 中国官网发布《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中提到,博士生补助从每年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0元提高到不低于13000元。另外,博士在参与和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中,不仅可以获得自身学术才识上的提升,还可以获得学校的高额补助和奖...
- 按照相关规定,中央高校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0元,地方高校博士生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不低于13000元。很多网友对博士生的收入都不太了解,前段时间有位来自山东的网友,就透露出博盛研究生每个月的补助仅仅只有1500元,这种薪资现在连三四线城市的普通打工人都看不上,而事实上博士研...
- 1. 中央高校博士生的国家助学金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0元。2. 地方高校博士生的助学金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13000元。3. 网友披露的博盛研究生每月1500元的补助,在当前形势下,对于三四线城市的普通工人来说都显得偏低。4. 实际上,博士研究生每月确实通常只有这么多的补助。5. 博士研究生每月1500元的生活...
- 读博士没有工资,只有国家给的一些补贴。教育部规定部属高校博士生的一年的补助为15000元,这也是教育部的最低标准。在这个最低标准下,各个高校博士生的收入就要看每个大学的情况了。法律依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为进一步支持博士生培养工作,调动青年高端人才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