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41次 4个回答 更新于 2024-12-24 03:27:02#精选# MBA微课、MBA研修、MBA学位
- 作为一个奥运会大满贯奥运冠军,她为什么选择去读博士
1、除了世界冠军的名誉和头衔之外,自己好像什么都不会,继续求学是唯一选择
邓亚萍人生的上下半场在1997年截然分开,之前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世界瞩目的乒乓女皇;之后,她开始了运动员向剑桥博士的演变。离开赛场,天空广阔,却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学历和能力,几乎寸步难行,得到国际奥委会的工作却不能通过语言关,邓亚萍不露声色,心里却焦虑万分,冠军的光环终有一天会被坐吃山空,她无法想象自己有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一天。“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世界之外还有世界,思维之外还有思维,我所追求的,是我在每段时间,都尽力达到自己的最好。人是不能低头的,一低头,就不可能再骄傲了。”
2、 有了毕业即失业的无助感
作为球队的中坚力量,她习惯于吃穿住行跟随大部队,她尽职尽责完成运动员的本职工作,而在退役之际,当她发现要脱离国家队这个母体,离开依赖已久的大家庭,却有了大学生的“毕业等于失业”的无助感。生活环境的不如意,花销的昂贵,甚至在邮局无法成功邮寄的窘迫,都让邓亚萍不能平静。
于是亚萍给自己制定了近于苛刻的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即从书的第一页开始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开始背起。
3、为了初心,放下荣耀,重新规划自己的后半生
那么她读博士到底为了什么?不为无聊的虚荣心,不为短暂的权宜之策,她为的是自己的人生计划。从少年时代,她就已经学会估量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不是自负、偏颇的,而是客观分析。她知道自己在那些环节上仍有空间,也知道自己在那些环节上后劲不足,做研究使她沉静,她会用系统的结构来分析一个事物、事件、一段历史。而这些,是做运动员时被忽略掉的。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一定要有凭有据、逻辑清晰、立论明确,这就是亚萍准备攻读博士的初衷之一。 - 因为知识能给人带来各丰富的能量,更能充实自己的大脑,知识还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使人更上一层楼。
- 因为他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空白心怀,提高个人的能力,他从事国际奥组委工作后遭遇了各种困境,清晰的认识到自己,需要提高笨鸟先飞的心态.
- 因为她想让自己变得很有文化,更有内涵,更加完美。
- 作为一个奥运会大满贯奥运冠军,她为什么选择去读博士 1、除了世界冠军的名誉和头衔之外,自己好像什么都不会,继续求学是唯一选择 邓亚萍人生的上下半场在1997年截然分开,之前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世界瞩目的乒乓女皇;之后,她开始了运动员向剑桥博士的演变。离开赛场,天空广阔,却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学历...
- 邓亚萍决定读博士的原因是自己因语言问题在奥组委不能好好履职。她出生体育世家,5岁起就在家长的引导下开始练习打球。由于她个子不高,父亲便特意为她研发了适合她训练的特殊方法。即使以她的身体条件,并不是最好的料子,她却凭借惊人的学习能力和自律精神一路打进国家队。邓亚萍老师在役的14年里,...
- 因为在国际奥组委工作时遇到很多困难,包括因语言不通、不了解国际的游戏规则。她认为自己不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中国的运动员、亚洲的运动员、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运动员,所以她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去提高完善自己。邓亚萍说:“在乒乓球桌上我没有对手,我可以藐视所有对手,但到了国际会议桌上,到了...
- 从那之后,邓亚萍的泡面晚饭中便多加了一份鸡蛋。 而在不懈的努力下,邓亚萍夺得了多次冠军。 这之中,1996年和陈静的比赛是最难的。 比分从0比2,追到2比2,直到最后一刻,邓亚萍打完,赢得了比赛。 她才露出微笑的表情,说着“太难了”。 1997年,邓亚萍24岁,此时正是她事业的最高峰,但是她选择了退役。
- 4、从退役选择读书来看,邓亚萍的选择还是性格决定的,“竞技体育的残酷告诉了我,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她没有选择容易的事情来做,而是选择了对自己来讲最有挑战性的事情来做,实践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她是一个笑到最后的人。5、人常讲的两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吃得苦中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