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63次 1个回答 更新于 2024-12-24 20:42:39#精选# MBA微课、MBA研修、MBA学位
- 常理而言,学问做到博士阶段,这一路的书自然读得不少,对于挑灯夜读的读书之苦也肯定都有着切肤之痛的记忆,但倘若撇去所有因课程要求而布置的读本,因论文写作而参考的书目之外,仔细想想,又有多少杂书、闲书、枕边之书、无关痛痒之书、不务正业之书、信手拈来之书,会是我们这些博士生们因兴趣而发,主动去阅读的呢? 前几日和一位牛津大学毕业的博士生聊天,当谈及他所攻读的管理学领域时,他可以就某一篇论文所阐述的观点侃侃而谈,但当话题移到某一社会议题时,他炯炯的眼神就会黯淡下来,而难以将对谈继续。 在专业学科领域,我相信我这位朋友定会做出卓越的贡献,但我总遗憾他在人文底蕴和人文识见上的缺乏,而这根源所在,就是年少正好读杂书的黄金时期,阅读的时间都交给了专业的学科读物。其结果,专业知识突飞猛进之余,学养气质却无法跟上,那种对于文化的敏感、对于政治的关怀,以及对于忧患的反思,都会于潜移默化间欠缺下一份自省的批判意识。 所谓术业有专攻,系统而专业的学科训练自然是必须,但过分专注于某一单一学科的专业强化,特别是对那些需要自由思想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过分强调技术和职业化的训练而忽略人文内涵的拓展,其结果,就是李泽厚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过的学问家出现,思想家退出的学术走向。读书本该是一种心灵的活动、思想的激荡,然而在大多数博士生的长期读书生涯中,读书却并不是一件得其所趣的事情,反而演变成了一种机械式的摄取。等博士生们毕业后成为了学院里的教授,学问是有了,但知识结构却狭窄片面,只有分析而没有联想,只有技术而没有文化,只有实证而没有批判,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专家没有了灵魂(韦伯语),那就会成为一根筋和工具人。 当我还在大学里工作的时候,我所在的学校每年最自豪的成就,就是在泰晤士全球高校排名榜中又前进了几位。指标压力之下,博士、教授们都成为了论文生产线上的机器,一项课题可以就其中几个变量的异同颠来倒去翻炒出好几篇论文。这种学术思想上的僵化,正是得囿于对工具理性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人文底蕴这一本为内核的因素。 作为知识分子的学者,他并不应该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学科之内,也应该是一个行动者,应该关心政治,具有文化上的敏感,同时将自己的思想力投入到社会议题之中,去参与、去批判、甚或去改变社会运行的可能性,从而带动起大众,或者说是沉默的大多数的认知和思考。这一过程中,一个具有良好人文底蕴的学者,必然会秉承自己独立的价值标准,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而不委身于某一利益框架之下,只有到那时,社会才可能是理性和自由的。
- 常理而言,学问做到博士阶段,这一路的书自然读得不少,对于挑灯夜读的读书之苦也肯定都有着切肤之痛的记忆,但倘若撇去所有因课程要求而布置的读本,因论文写作而参考的书目之外,仔细想想,又有多少杂书、闲书、枕边之书、无关痛痒之书、不务正业之书、信手拈来之书,会是我们这些博士生们因兴趣...
- 博士必读的好书推荐3 通论 J.M.凯恩斯 《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全名为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的著作,1936年出版。凯恩斯追随者对《通论》进行了大量诠释、修补和发展,形成凯恩斯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占据西方经济学界的统...
-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博士,每天的主要任务都围绕着学术研究展开。文科博士需要大量阅读文献,查找资料,而理科博士则更多地专注于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和学习新的软件工具。此外,博士生们还会承担一些指导学弟学妹的任务,帮助他们熟悉实验室环境和基本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博士生们还需要时不时地为导师处理一些杂...
- 博士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深入研究专业领域,学习研究方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整合跨学科知识,发展职业发展技能,并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深入研究专业领域是博士生的基础,需要广泛阅读文献,理解理论发展,探讨关键问题。通过研究,建立坚实的专...
- 读博士需要三或四年不等。读完博士出来的人好找工作,但也有找不到工作的,具体看人,大部分博士生出来主要是做研究。读博士的同学都是对学术想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如果是为了找工作,那就没必要了。在读博期间要尽早发表论文,提高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科研也要选好方向,最好带着工作后的需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