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96次 3个回答 更新于 2024-12-25 22:20:51#精选# MBA微课、MBA研修、MBA学位
- 4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15日22时13分,复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该校一医科在读研究生病重入院,寝室饮水机疑遭投毒,目前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存在嫌疑。
事件回放 疑遭室友投毒
黄洋,男,27岁,生于1985年,四川自贡人,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据悉,黄洋不久前刚获得直升博士生机会,在考博过程中成绩位于耳鼻喉科的第一名。
据复旦官方微博15日发布的《关于我校一研究生突发事件的通报》称,4月1日,复旦一名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当晚被送至该校附属中山医院就诊。入院后,病情加重,先后出现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症状。医院组织了多次全市专家会诊,并经病因学检查,未发现病因。学校要求医院全力救治,并请上海警方介入调查。
复旦大学称,事件发生后,学校已成立了工作小组,组织医疗力量全力抢救,积极配合警方侦查案件。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该学生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4月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
复旦大学医科研究生疑似投毒事件的有毒物品来源于何处?据复旦校方称,学生寝室饮水机检出的有毒化合物并非来自学校实验室,并称网上也可购买。
警方在研究生黄洋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究竟是什么有毒化学品?有一种说法是N-二甲基亚硝胺中毒,N-二甲基亚硝胺别名二甲基亚硝基代胺;N-亚硝基二甲胺,黄色液体,属高毒类,主要用于医药及食品分析研究,对眼睛、皮肤刺激作用,摄入、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可能致死,接触可引起肝、肾损害。另有说法称,有毒化学品是“四氯化碳”,用了十倍的剂量。四氯化碳,动物实验一般用它来造小鼠肝癌模型,四氯化碳过去常用作灭火器中的灭火物质,常态下为无色液体。
以下为四氯化碳的主要内容:
无色、易挥发、不易燃的液体。具氯仿的微甜气味,并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气味。分子量153.84,密度1.595g/cm3(20/4℃),沸点76.8℃,蒸气压15.26kPa(25℃),蒸气密度5.3g/L。微溶于水,可与乙醇、乙醚、氯仿及石油醚等混溶。遇火或炽热物可分解为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和氯气等。
化学性质稳定。有愉快的气味。有毒。不燃烧。高温下可水解生成光气;还原可得氯仿。
曾广泛用作溶剂、灭火剂、有机物的氯化剂、香料的浸出剂、纤维的脱脂剂、粮食的蒸煮剂、药物的萃取剂、有机溶剂、织物的干洗剂,但是由于毒性的关系现在甚少使用并被限制生产,很多用途也被二氯甲烷等所替代。也可用来合成氟里昂、尼龙7、尼龙9的单体;还可制三氯甲烷和药物;金属切削中用作润滑剂。 - 不是铊,肯定是某化合物。只可能是黑市上买的
- 复旦辟谣说不是来自实验室。。据说是网购的
- 不是铊,肯定是某化合物。只可能是黑市上买的
- 前晚,复旦大学发布通报称该校在读医科研究生黄洋于本月1日饮水后身体不适送医,出现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症状,同时警方在该生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成分,基本认定同寝室林森浩存在嫌疑。昨天下午噩耗传来,黄洋经抢救无效于下午3点23分不幸去世。 复旦大学在前天夜里通过微博发布通报称,4月1日,复旦一名2010级在读...
- 2013年4月19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疑投毒致死案有新进展,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该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警方称,他们在2013年4月11日接到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2013年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 近日,复旦大学两名硕士生和一名博士生因嫖娼被警方处罚,之后学校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并在校内公布了该处分。此事在网上曝光后引起热议,大家对于复旦大学的处分是否妥当各抒己见。个人认为,复旦大学开除三名学生的做法不合法。一、大学是否有权开除学生学籍:这个真有。根据《教育法^》第29条的规定,学校...
- 作为一名复旦大学博士生,体验是丰富而复杂的。首先,学术压力是巨大的。复旦大学是中国顶尖的学府之一,对学术研究的要求非常高。博士生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撰写高质量的论文。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常需要在图书馆度过漫长的日夜。其次,生活节奏也相对较快。除了学术研究,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