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9次 3个回答 更新于 2024-12-24 21:39:09#精选# MBA微课、MBA研修、MBA学位
- 简单地说就是不行。
现代科学家必须具备两个能力,一个是解决实验中存在问题,并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二是有问出好问题,并长时间关注好问题的能力。第二个能力甚至是优秀和平庸科学家的分水岭。我不认为华大的模式能够让他们的员工具备上述任何一个能力(用成熟的商业化试剂盒大规模测序,靠规模和排他的合同让自己在测序服务行业独占鳌头,但这都仅仅是简单重复的操作而已)。就算你拿了博士学历,有独立研究能力,也不一定能作 PI。因为,独立研究还需要你能拿到经费的能力可见竞争之激烈。而且,随着 NIH/NSF 体系的成熟老化,也会有很多体系上的问题。这样,对PI能力的要求不只限于研究能力,也越来越强调社交能力,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 - BGI本身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单位,而是一个以基因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化单位——我想学术界没有一个华大人会避讳其商业成分,因为这是华大成功的一个很关键因素。BGI主要是庞大的数据输出平台,但这些数据怎么用,则需要其内或其外受过博士训练的人来解决了。有几个概念是有微妙差别的职业的科学工作者 VS 专业的科学工作者,产业化科研 VS 蓝图式科研,应用性科研 VS 理论性科研。另外,中国学生喜欢拿“想象力”说事,因为历史上中国人总觉得自己没有想象力。殊不知国内盛行的各种天马行空的所谓论述实际是想象力过于丰富了,缺的是“驾驭想象力”的能力--这恰恰是学术训练的目的。2 关于BGI的嘴仗在网上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早期的部分BBS里政府人员,到中期的方舟子等,再到目前的百花齐放,嘴仗一直在持续; 这属于常态,在目前的体制以及国内的科普环境下,尤其是纳税人不关心也不知道怎么关心科研的投入和产出的情况下,而且我个人无兴趣参与这种嘴仗;3最后一点,BGI所代表的部分做法,是适合他们的方式,并非要推广且让国内学术界都这么做,所以问题本身有误导嫌疑;科学家,博士,中学生,这些完全不冲突,志向相同且相互认可的人在一个团队里做事,需要那么多规矩么?这种方式代表一种可行性,并非代表全部;所以主流的学术大牛们不要担心也不要觉得显得自己很怪,如今的中国就是需要更加开放的机会给所有有才能的人!
- 首先,工科培养的目标就是要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而非单纯的理论问题。如果不在第一线工作,甚至没办法发现问题。所以当时老师就要求我们本科毕业后先工作,先去工厂一线老老实实做半年徒弟,然后凭自己的本事被提拔成技术员、工程师,找到方向感后再适时回校读研、攻博。而且主张我们跨学科、跨专业,做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解决最关键的工程技术难题。我们系的时均老院士,一生中培养的学生出了很多大牛,至少在国内的有十多位也成了中科院的院士,还有几位成了工程院的院士,但他们分布的专业却很广,有在核能技术领域的、膜分离领域的、生物化工领域的,也还有其它一些领域,如非金属材料。而时均院士本人是搞化学工程的,是化学部的资深院士。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顺便再多说一句:方舟子痛恨李开复的原因就在于后者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与其写一堆废纸一样的论文,不如做几件改变世界的事情”。
- 科学家的学历普遍要求非常高。一般来说,成为科学家需要具备博士学位,这意味着科学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和严格的学术训练。在大学阶段,需要深入学习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并通过独立的研究项目和学术论文,展示其学术能力和潜力。完成本科学习后,很多科学家还会选择进行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深入研究某一...
- 科学家,专指能够独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自然科学探索与研究的人士。他们通常需要拥有博士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严格来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并非所有教授或博士都能被称为科学家。如果研究领域并非自然科学,而是技术开发或教学研究,那么他们可能被称为教授、专家或工程师。另外,从事数学、人文学科的博士...
- 科学家科学家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这两大类。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达到了一定的造诣,获得了有关部门和行业内的认可,均可以称之为科学家。按照这样的说法,无论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还是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都应当属于科学家的分类。科学...
- 不一定。但是读4年本科,2年硕士研究生,2年博士研究生,然后进博士后流动站,然后一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成为科学家的胜算更大一些。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有例外,您问得有些绝对。这么读书的人有很多没有成为科学家。不这么读书的人更多地成不了科学家。
- 科学家更重要的应该是他们所具有的品质。不用具体说你也应该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品质,如果不明白可以看看已故三钱老科学家的人生故事,特别是钱学森,我非常尊敬他。还有,初二的你可能对这方面了解的少点,需要指明的是科学不等于物理学,物理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也是基础的方面。大学物理教授也并不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