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28次 1个回答 更新于 2024-12-26 10:43:56#精选# MBA微课、MBA研修、MBA学位
- 读博路上,我实在是踩了太多坑。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提前有人告诫我,我也许能早早地避开这些坑,读博之路可能会走得更轻松一点。但是即便那个时候真有人告诉我,我也不一定听得进去,毕竟人都是要自己经历一遍,才能吸取教训的。总结一下,我最主要的有如下三个问题: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个三分钟热度的人,对于那些自己想做的事,经常半途而废;对于那些必须要完成的事,比如学校的作业,则是能拖则拖,在最后的截止日期前极不情愿地、内心万分痛苦地、潦草随便地完成。以前我只是觉得自己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认为这可能是人与生俱来的劣性。随着年龄增长和见识增加,特别是博士期间的磨练,我逐渐认识到半途而废或拖延的产生,很可能是因为我总是对事情的结果有过于高的要求和期待,然而却经常找不到达到那样的结果的方法,或者在实现的过程中发现与想象中的美好结果相去甚远,很快就没有耐心继续下去。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做ppt。ppt一般是帮老师做,或者自己做组会报告时需要做,因此它算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但是我每次做ppt都非常煎熬,除了ppt技术不熟练之外,应该也跟我总是对ppt的成品有一个模糊却高标准的要求有关。也许有人觉得模糊和高标准是矛盾的,既然是模糊的想法,那怎么确定它是高标准还是低标准的呢。我想那些服务过甲方的,特别是设计师之类职业的人肯定懂,甲方总是对方案不满意,但是又提不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我对我自己来说,大概就是一个难缠的甲方吧。
当然除了做ppt之外,读博过程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让我觉得很煎熬,或拖延或放弃。现在重要的不是去列举具体的事例,而是分析其中的缘由,找到可以改进的方向。其实追求完美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理性的人把完美当成一个远大的目标,但是知道那并不容易达到,他们有耐心并且擅于找方法,一步一步朝着目标前进,最后做出来的成果,不说完美,至少也是非常高质量的。相比之下,我是个十分感性的人,特别容易受到周围人和事的影响,然后产生情绪波动。所以当内心过于追求完美,但达到目标的过程又太艰难,时常遇到各种挫折时,就容易心烦,慢慢对这个事情没有耐心,然后就放弃了,或者草草完成任务了。我想改进的方向除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之外, 最重要的是理性客观地把预期的成果定在一个合适的水平,并尽量减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要能做到后面两点,那首先还得对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用逻辑思维分析要达到目标需要经历哪些步骤,每一步可能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怎么预防或解决,而且弄明白前期需要哪些专业技术,并提前掌握 。而这样的能力也是以前的我所缺乏的,在更早的时候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的。
在完成博士研究课题的途中,我常有一个感受。就是觉得事情千头万绪,有太多要学和要做的了,有的分析做到后面又发现前面的步骤有问题,还得回去检查或重做,有的分析做到后面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继续了,突然成了死胡同,到最后事情做了很多,分析做了很多,但是好像没得到什么结果和结论。当时我就跟同学抱怨,要是我们一来老师别给这么难的课题该多好,先拿个简单的练练手,搞清楚了做研究的大致方法,也许做现在的课题会更轻松;或者先就别给课题,先给师兄师姐打打下手,学习学习,至少先把必要的技术学会后再开始自己做课题。但是同学说,小课题也是做,大课题也是做,一来就有好的课题是读博的幸运呢。我也很认可这种说法,而且身边也有同学拿个大课题,靠自己摸索,最后做出非常好的成果。
仔细想想,我做课题的过程之所以觉得很混乱,就是因为对整个课题没有一个全局的认识,对背景了解得不透彻,对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不清楚,因此也没有一个大概的研究框架,纯属走一步看一步,想到哪儿做到哪儿。这一方面是因为之前没有参加过科研训练,不知道怎么做研究,如果确实先用一个小课题练手应该会好很多,至少能窥见一个类似课题的全局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逻辑思维,或者缺乏深度思考。经常想到啥就赶紧去做了,并没有先想一想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对达到总目标是否有用,或者要完成相同的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或者这一步做完可能会得到什么结果,这些结果分别说明什么,接下来又该怎么做。用同学的话来说,我就是个急性子,经常是手比脑快,嘴比脑快。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懒惰,不喜欢动脑,总靠感觉和直觉行事。
现在算是意识到了自己在逻辑思维方面的缺乏,后面可以进行针对性地锻炼,虽然要改变一个人长期依赖的思维习惯并不容易。
除了前面两点之外,我的读博之路走得艰辛还有自己性格方面的原因。我是个自卑的人,敏感且容易紧张,过于关注他人的评价,特别害怕惹别人生气。举个例子,有时候出宿舍门不小心关门重了,就突然很担心室友会不会误会我生气了然后她生气了。或者室友关门重了,我就担心是不是我刚刚说错了什么惹室友生气了。类似的焦虑曾经有一段时间经常占据我的大脑,而且那些零星琐碎的日常小事好像挥之不去,不断在脑子里面重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为太过关注日常小事,那分配给正事的精力就很少了。其实理性地想一想,没有人那么容易生气的。就算有时候我确实做了什么错的事,别人真生气了,因这样的小事而生的气也很快就会消散,并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
人的性格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童年和原生家庭,当我开始意识到我的父母在我童年时对待我的方式其实伤害了我时,我曾经一度有些忧郁。但是经过慢慢自我开导,我算是基本走出来了。从父母的很多行为来看,我知道父母从心里是爱我的,但是他们也确确实实伤害了我。不过,他们的伤害并不是出于主观,而是由于他们自己的性格缺陷所致。而他们因为缺少受教育的机会,也不擅于自省,所以并不会意识到他们的性格缺陷,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对孩子来说是伤害。而我正因为有他们的支持,能一直读书上学,才有意识觉醒的机会,才能慢慢看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所以,慢慢心里也就跟自己和父母和解了。
这一个部分主要是剖析自己的问题,其实能走到读博这一步,并最终完成复杂的课题,我知道自己也算是有一些优点的,那也是值得回顾的内容······ - 回顾博士生涯的第一个学年,时间在忙碌与思考中悄然流逝。在暑假即将开始之际,我回顾了这几个月的经历与收获。首先,我想谈谈写作的挑战与机遇。撰写学术论文初稿的体验让我深感,提升科普文章写作能力不仅能够扩大研究的社会影响力,也对个人成长大有裨益。我意识到了学术与科普写作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 博二是博士生的第二年。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主要通过拥有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拥有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相关科研机构举办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来进行招生。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
- 回顾博士四年:博一上课攒学分,重点死磕英语,病恹恹;博二恋爱,治病,失恋,又恋爱,闪婚;博三:策划一场盛大的婚礼和一场答谢宴,疫情期间开启疯狂写作模式,并且完成《红楼梦》程本和脂本的互校,搭建毕业论文框架;博四:买房,装修。完成毕业论文,再接再厉续几部书稿。 这四年,有苦有甜,有血有泪。我过得非常充实,...
- 第一次的打击,让我知道:做研究要趁早,要时刻关注领域内的研究动态,(当时博一,研究经验真的不足)。 第二次的打击,让我知道:设计实验中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细节,想的再美好都需要上手去执行。 成功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每一次都能随随便便就成功,因为幸运不可能一直伴随你。而这些半路杀出来的阻碍,其实都...
- 网友二:本人14年保研进入中科院京区一知名研究所,硕博连读,所里科研条件一流,每月也有4000-5000的补助待遇。要问我读博士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结婚要趁早,要不女朋友就跑了。读博期间的生活太过枯燥单调,实验忙碌的让人根本没有出去玩和逛街的时间,加上本人比较无趣,不喜欢出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