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31次 1个回答 更新于 2024-12-24 07:49:23#精选# MBA微课、MBA研修、MBA学位
- 我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社会学博士,第四年。我本科先考到北京大学心理系,后来去香港大学读完本科,还是心理学专业,又在芝加哥大学读了社会科学的硕士。那时候我发现自己更喜欢偏宏观的政治、经济、人文的东西,而不是微观的、纯理科做实验的学科,所以后来我就想转比较偏文的学科。我在申请博士之前,回北京做过两年的NGO,在反家暴网络工作,这是一个做妇女平权的组织,于是就在圈子里接触了一群非常活跃和有创造性的做性别平等和女权主义的朋友。
我有一个在牛津读政治学博士的朋友,我跟他说我要来参加这么一个活动,问他有没有什么话要帮着带给同学们。结果他说有两句:第一句是“告诉同学们能不读博士就不要读了”;第二句,“要是读文科就绝对不要读了”。文科出国,你会发现你人生的路会越走越窄,而且会变得越来越边缘。当年没你聪明、学习没你好的人,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都“混”得比你好。他们在朋友圈里晒娃的时候,你还一个人在灯下默默地写论文。现在不像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不管你出国读什么,都是阶级跃迁的方式。那时候随便拿点奖学金都可以寄回家补贴家用,现在完全反过来了,我亲眼见着这四五年,我的奖学金从比国内同学的月薪高,到慢慢地倒过来了。这是必须承认的外部的挑战。
那么既然我不图钱、不图利、不图权,为什么还要去读这么一个苦东西?我觉得学习具有批判性的社会科学或者人文理论,可以为我们把社会变得更平等、更公正提供一种认知路径。我关注的是性别和劳工领域。学习了女权主义的理论知识,将来我可以创造新的知识和批判,通过一己之力,让周遭少一些“直男癌”、让性别关系更合理。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再苦再累我也认了。
但出国了会发现其实学术界也有它的局限性和阴暗面。走到哪里都有同行评议,说是匿名评审,里面还是有很多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你的导师是大牛,那你的机会就多一些;你去排名前五的学校,那你找工作就要容易得多。有一个粗略的统计,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美国排名前十的学校培养的博士占据了高等教育学界90%的职位。再加上全球资本主义的结构在改变,西方高等教育界的资源越来越少,二战以后扩充的公立学校的职位这些年在萎缩,一个教授退休了,就不再招一个新人来顶替,而是直接把这个职位给砍掉,所以客观条件下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文科这种象牙塔里的知识生产模式可能并不能真的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起到我们曾经以为的那么大的作用。所以客观上没有什么好处,主观上又有种无力感,这是我五年来体会到的“失”。
但从女性的角度说,我又有一种不同的人生体验。在出国的过程中,可能有多少人会跟你讲:女孩子嘛,读个硕士就好了,要那么高学历干嘛;找公务员、稳定点的工作就好了,不要读博士。但如果能冲出去这一关到了国外,就会是另外一番天地,不会有人再在你耳边聒噪这些。每一个选择都是你自己做,自己为自己负责。所以,如果想走读博士这条路飞黄腾达,那就可以不必去考虑了;但如果想通过这条路去得到不同的人生体验,真正去换一个视角看世界的话,那坦率和负责任地说,我这五年的收益特别多。如果你不那么功利,不只是关注论文能不能发表、将来能不能去一个好学校当教授,而是有更大的关怀,有超越个人利益的价值观,那么出国就能够为你提供这样一个天地。从关注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的角度,出国给了我特别大的力量。我在业余时间也写点女权“科普”文章,这也是自我赋权的过程,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而是有一个共同体,有一群和我一样关心社会公正的人和我在一起,即使我这条路走起来非常的艰苦,我也觉得人生是有意义的。简单说,如果你是一个想追求人生意义的人,那我觉得出国读文科博很适合你,如果你是一个不甘心被他人定义和评价的女生,这条路特别适合,它会把你锻炼成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特别敢言、有能力的新女性。 - 了解中英衣服、鞋码尺寸差异,对留学生和海淘者来说尤为重要。在英国购物时,会遇到国际码(S/M/L)与数字成人UK码。UK数字码越小,尺寸越小,官网Size Guide提供详细信息,需仔细参考。特殊版型如Petite等,尺码不同,购买时需留意。衣服尺码对照表帮助理解中英差异。裤子选购需量腰围、臀围、腿长,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