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研究生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工程研究生是研究什么的
浏览108次 1个回答 更新于 2024-12-27 05:56:29#精选# MBA微课、MBA研修、MBA学位
  • 与此同时,进一步分类研究了各种物质的性质,特别是相互反应的性能。这些都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许多器具和方法经过改进后,仍然在今天的化学实验中沿用。炼丹家在实验过程中发明了火药,发现了若干元素,制成了某些合金,还制出和提纯了许多化合物,这些成果我们至今仍在利用。
    编辑本段【化学的中兴】
    16世纪开始,欧洲工业生产蓬勃兴起,推动了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创立和发展,使炼金术转向生活和实际应用,继而更加注意物质化学变化本身的研究。在元素的科学概念建立后,通过对燃烧现象的精密实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氧化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随后又建立了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和化合量定律,为化学进一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初,建立了近代原子论,突出地强调了各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是与古代原子论的一个主要区别。近代原子论使当时的化学知识和理论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成为说明化学现象的统一理论。分子假说提出了,建立了原子分子学说,为物质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后,不仅初步形成了无机化学的体系,并且与原子分子学说一起形成化学理论体系。
    通过对矿物的分析,发现了许多新元素,加上对原子分子学说的实验验证,经典性的化学分析方法也有了自己的体系。草酸和尿素的合成、原子价概念的产生、苯的六环结构和碳价键四面体等学说的创立、酒石酸拆分成旋光异构体,以及分子的不对称性等等的发现,导致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使人们对分子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奠定了有机化学的基础。
    19世纪下半叶,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以入化学之后,不仅澄清了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概念,而且可以定量地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相继建立了溶液理论、电离理论、电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基础。物理化学的诞生,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十世纪的化学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受到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并广泛地应用了当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化学在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合成和测试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分支学科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化学分支学科。
    近代物理的理论和技术、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对现代化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世纪末,电子、X射现和放射性的发现为化学在20世纪的重大进展创造了条件。
    在结构化学方面,由于电子的发现开始并确立的现代的有核原子模型,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而且发展了分子理论。应用量子力学研究分子结构,产生了量子化学。
    从氢分子结构的研究开始,逐步揭示了化学键的本质,先后创立了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佩位场理论。化学反应理论也随着深入到微观境界。应用X射现作为研究物质结构的新分析手段,可以洞察物质的晶体化学结构。测定化学立体结构的衍射方法,有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中子衍射等方法。其中以X射线衍射法的应用所积累的精密分子立体结构信息最多。
    研究物质结构的谱学方法也由可见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扩展到核磁共振谱、电子自选共振谱、光电子能谱、射线共振光谱、穆斯堡尔谱等,与计算机联用后,积累大量物质结构与性能相关的资料,正由经验向理论发展。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不断提高,人们以可直接观察分子的结构。
    经典的元素学说由于放射性的发现而产生深刻的变革。从放射性衰变理论的创立、同位素的发现到人工核反应和核裂变的实现、氘的发现、中子和正电子及其它基本粒子的发现,不仅是人类的认识深入到亚原子层次,而且创立了相应的实验方法和理论;不仅实现了古代炼丹家转变元素的思想,而且改变了人的宇宙观。
    作为20世纪的时代标志,人类开始掌握和使用核能。放射化学和核化学等分支学科相继产生,并迅速发展;同位素地质学、同位素宇宙化学等交叉学科接踵诞生。元素周期表扩充了,以有109号元素,并且正在探索超重元素以验证元素“稳定岛假说”。与现代宇宙学相依存的元素起源学说和与演化学说密切相关的核素年龄测定等工作,都在不断补充和更新元素的观念。
    在化学反应理论方面,由于对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认识的提高,经典的、统计的反应理论以进一步深化,在过渡态理论建立后,逐渐向微观的反应理论发展,用分子轨道理论研究微观的反应机理,并逐渐建立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定律和前线轨道理论。分子束、激光和等离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不稳定化学物种的检测和研究成为现实,从而化学动力学已有可能从经典的、统计的宏观动力学深入到单个分子或原子水平的微观反应动力学。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分子、电子结构和化学反映的量子化学计算、化学统计、化学模式识别,以及大规模术技的处理和综合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进展,有的已经逐步进入化学教育之中。关于催化作用的研究,以提出了各种模型和理论,从无机催化进入有机催化和僧物催化,开始从分子微观结构和尺寸的角度核生物物理有机化学的角度,来研究酶类的作用和酶类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
    分析方法和手段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一方面,经典的成分和组成分析方法仍在不断改进,分析灵敏度从常量发展到微量、超微量、痕量;另一方面,发展初许多新的分析方法,可深入到进行结构分析,构象测定,同位素测定,各种活泼中间体如自由基、离子基、卡宾、氮宾、卡拜等的直接测定,以及对短寿命亚稳态分子的检测等。分离技术也不断革新,离子交换、膜技术、色谱法等等。
    合成各种物质,是化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在无机合成方面,首先合成的是氨。氨的合成不仅开创了无机合成工业,而且带动了催化化学,发展了化学热力学和反应动力学。后来相继合成的有红宝石、人造水晶、硼氢化合物、金刚石、半导体、超导材料和二茂铁等配位化合物。
    在电子技术、核工业、航天技术等现代工业技术的推动下,各种超纯物质、新型化合物和特殊需要的材料的生产技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合成成功又向化学家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对零族元素的化学性质重新加以研究。无机化学在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中产生了有机金属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无机固体化学等新兴学科。
    酚醛树脂的合成,开辟了高分子科学领域。20世纪30年代聚酰胺纤维的合成,使高分子的概念得到广泛的确认。后来,高分子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应用三方面保持互相配合和促进,使高分子化学得以迅速发展。
    各种高分子材料合成和应用,为现代工农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军事技术,以及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提供了多种性能优异而成本较低的重要材料,成为现代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高分子工业发展为化学工业的重要支柱。
    20世纪是有机合成的黄金时代。化学的分离手段和结构分析方法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纷纷获得圆满解决,还发现了许多新的重要的有机反应和专一性有机试剂,在此基础上,精细有机合成,特别是在不对称合成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方面,合成了各种有特种结构和特种性能的有机化合物;另一方面,合成了从不稳定的自由基到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核酸等生命基础物质。有机化学家还合成了有复杂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和有特效的药物。这些成就对促进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为合成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物质,并与其他学科协同解决有生命物质的合成问题及解决前生命物质的化学问题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0世纪以来,化学发展的趋势可以归纳为:有宏观向微观、有定性向定量、有稳定态向亚稳定态发展,由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再用于指导设计和开创新的研究。一方面,为生产和技术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新物质、新材料;另一方面,在与其它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进程中不断产生新学科,并向探索生命科学和宇宙起源的方向发展。
    编辑本段【化学的作用】
    1.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2. 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目前,化学家门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健康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3.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总之,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学科。
    编辑本段【化学的学科分类】
    化学在发展过程中,依照所研究的分子类别和研究手段、目的、任务的不同,派生出不同层次的许多分支。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化学传统地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四个分支。2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化学键的电子理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化学研究在理论上和实验技术上都获得了新的手段,导致这门学科从30年代以来飞跃发展,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现在把化学内容一般分为生物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等五大类共80项,实际包括了七大分支学科。
    根据当今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它与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医学、地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情况,化学可作如下分类:
    无机化学: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有机金属化学等
    有机化学: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结构化学。
    分析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
    高分子化学:天然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高聚物应用、高分子物力。
    核化学:放射性元素化学、放射分析化学、辐射化学、同位素化学、核化学。
    生物化学:一般生物化学、酶类、微生物化学、植物化学、免疫化学、发酵和生物工程、食品化学等。
    其它与化学有关的边缘学科还有:地球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环境化学、宇宙化学、星际化学等。【关于化学家】不能简单地以他们的收入来衡量是否富有,做研究不同于普通上班赚钱的白领。你可能没有学到很深的化学吧~其实化学的领域很广。单从基础化学就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这四门。后三者都是很难的学科(也许中学里会学到一些有机化学的东西,不过你看完大学里的有机化学书就知道有机是多么难)。没有一定的理科基础是不能轻易理解的。而更细分的话就更多类别可以研究了。象我本人是学药学的,除了上述四门课程以外,还需要学习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有机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而其他专业也有很多更细的化学课程需要学习。
    至于你问化学家是研究什么的,象我上述提及的学科里面已经有很多可以研究的了。目前来讲,化学家的研究早已不是凭一己之力来完成,通常是一个庞大的团队来进行他们的课题研究。
    研究的结果已经不是象我们做实验完毕以后提交的实验报告这么简单,而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到化学领域的杂志上。
    而关于数学水平,你认为什么程度才是适合呢?你是否有看过高等数学的书?单从基础化学中的物理化学来讲,没有一定的高数知识,是根本看不明白的。如果只是单纯应付中学水平的化学考试,顶多初中水平,计算认真,一般来讲已经没有问题了。
    编辑本段【化学诺贝尔奖得主】
    1901年 J. H. 范特·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 E. H. 费雪(德国人)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噙诱导体
    1903年 S . A . 阿伦纽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 W . 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 H . 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人)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 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年 O. 瓦拉赫(德国人)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 M. 居里(法国人)发现镭和钋
    1912年 V. 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 —— 有机镁试剂
    P. 萨巴蒂(法国人)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 A. 维尔纳 (瑞士人)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年 T.W. 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F. 哈伯(德国人)发明固氮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W.H. 能斯脱(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1年 F. 索迪(英国人)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 F.W. 阿斯顿(英国人) 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1923年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R.A. 席格蒙迪(德国人)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年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H.O. 维兰德(德国人)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年 A. 温道斯(德国人)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A. 哈登(英国人),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人)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 H. 非舍尔(德国人)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931年 C. 博施(德国人),F.贝吉乌斯(德国人)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1932年 I. 兰米尔 (美国人) 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H.C. 尤里(美国人)发现重氢
    1935年 J.F.J. 居里,I.J. 居里(法国人)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 P.J.W. 德拜(美国人)提出分子磁耦极矩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
    1937年 W. N. 霍沃斯(英国人) 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 卡雷(瑞士人) 从事类胡萝卜、核黄素以及维生素 A、B2的研究
    1938年 R. 库恩(德国人) 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国人)从事性激素的研究
    L. 鲁齐卡(瑞士人) 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G. 海韦希(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
    1944年 O. 哈恩(德国人) 发现重核裂变反应
    1945年 A.I.魏尔塔南(芬兰人)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养鲜法
    1946年 J. B. 萨姆纳(美国人) 首次分离提纯了酶
    J. H. 诺思罗普,W. M. 斯坦利(美国人) 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 R. 鲁宾逊(英国人)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 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年 W.F. 吉奥克(美国人)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物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年 O.P.H. 狄尔斯、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 – 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1951年 G.T. 西博格、E.M. 麦克米伦(美国人) 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 A.J.P. 马丁、R.L.M. 辛格(英国人)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 H. 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 L.C.鲍林(美国人)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 V. 维格诺德 (美国人)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
    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
    N.N. 谢苗诺夫(俄国人)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
    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年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极普学理论并发现“极普法”
    1960年 W.F. 利时(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 M. 卡尔文(美国人)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 M.F. 佩鲁茨、J.C. 肯德鲁(英国人)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 K. 齐格勒(德国人)、G. 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 R.B. 伍德沃德(美国人)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 R.S. 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 R.G.W.诺里会、G. 波特(英国人)
    M. 艾根(德国人)发明了测定快速 化学反应的技术
    1968年 L. 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 O. 哈塞尔(挪威人)、K.H.R. 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 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 E.O. 菲舍尔(德国人)、G. 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J. 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 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 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 P. 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 从事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论性研究
    1982年 A. 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 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
    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 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
    J.M. 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 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1989年 S. 奥尔特曼, T.R. 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A. 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
    F.S. 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
    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1997年 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
    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1998年 W.科恩(奥地利)J.波普(英国)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美籍埃及人)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
    2000年 黑格(美)、麦克迪尔米德(美)、白川秀树(日)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
    2001年 威廉·诺尔斯(美)、野依良治(日)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巴里·夏普莱斯(美国人)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2002年 约翰-B-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
    库特-乌特里希(瑞士)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
    2003年 阿格里(美)和麦克农(美)研究细胞隔膜
    2004年 以色列 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
    美国 欧文·罗斯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法国伊夫·肖万、美国罗伯特·格拉布 理查德·施罗克 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
    2006年 美国 罗杰·科恩伯格 “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
    2007年 德国 格哈德·埃特尔 表面化学研究
    2008年 钱永健等三位科学家。
    编辑本段【化学的教育】
    我国化学教育从初中第三年开始,高中成为理科之一,除两本必修教材外,又有《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六个选修课程。
    绿色化学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近十年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 “新化学婴儿”。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原子经济性”,即充分利用反应物中的各个原子,因而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防止污染。原子经济性的概念是1991年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为此他曾获得了1998年度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学术奖)提出的, 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达到零排放。绿色有机合成应该是原子经济性的。原子利用率越高,反应产生的废弃物越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少。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二,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R”上:第一是Reduction一一“减量”,即减少“三废”排放;第二是Reuse——“重复使用”,诸如化学工业过程中的催化剂、载体等,这是降低成本和减废的需要;第三是Recycling——“回收”,可以有效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的要求;第四是Regeneration——“再生”,即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第五是Rejection ——“拒用”,指对一些无法替代,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有毒副作用及污染作用明显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这是杜绝污染的最根本方法。
    绿色化学的定义是,用化学的技术,原理和方法去消除对人体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因此也称环境友好化学或洁净化学。实际上,绿色化学不是一门全新的科学。
    绿色化学不但有重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而且说明化学的负面作用是可以避免的,显现了人的能动性。绿色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作用的产物,对化学本身而言是一个新阶段的到来。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不但要有能力去发展新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以防止化学污染;而且要让年轻的一代了解绿色化学、接受绿色化学、为绿色化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 化学研究生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在基础科学方面,他们研究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反应机理、物质性质等基本问题。在应用科学领域,他们则从事新材料开发、药物设计、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生物化学等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包括材料科学、药物设计、绿色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化学...
  • 物理化学:研究物资和能量转化规律,涉及热力学、动力学、光学、电化学。分析化学:聚焦准确测量和测定物质性质、组成,如光谱学、质谱学、色谱学。有机化学:探究有机化合物合成、结构、性质,及化学反应规律。无机化学:研究无机化合物合成、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生物化学:分析生物体内化学过程,如...
  •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研究生可深入研究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等领域。在选择研究方向时,需考虑个人兴趣与职业规划,以便在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所知名大学提供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研究生课程,如浙江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和山东大学等。这些学府师资力量...
  • 1. **化学工程**:致力于应用化学原理解决工程问题,如处理和运输材料。2. **化学物理**:探索化学反应和物质行为的基本原理。3. **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4. **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质,包括金属化合物、矿物等。5. **物理化学**:研究化学现象的基本原理及微观行为...
  • 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学相关领域“共性”的理论、配比;化学工艺——是研究化学相关领域“个性”的理论;单元操作等等现在的大学本科都把这两个专业合并了,比较软件的东西。有点像硬件设施,具体来说的话;盐工业具有特殊的应用性,所以化学工程多数研究反应器、反应时间:工程就是解决动力学和热力学问题,...
免费领取国际硕博项目价格表
联系方式 / Contact information 学历/工作描述 / Requirement description
化学工程研究生是研究什么的相似问题
返回顶部
展开
价值4800元实战课免费试听
在职硕博学历提升 / 24小时客服微信SC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