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14次 5个回答 更新于 2024-12-24 21:24:53#精选# MBA微课、MBA研修、MBA学位
- 首先分析一下应届生的优势:
一、知识
应届生最容易产生这种想法:往届生的备考时间长,知识点掌握程度也会较牢固,得分肯定会比自己高。实则不然,由于往届生备考时间战线拖得较长,这就会产生一个弊端就是,积极性就会变差,热情降低等等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二、灵活
应届生的灵活程度要优于往届生。往届生还有一个大敌就是“思维定势”,这是发挥创新思维的最大障碍,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而应届生不同,他们可以随时吸收最好的解题思路、答题模式,能够灵活的创新,从这一点上更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三、心态
往届生的想要获得成功的心更为强烈,备考动机更为功利化,心态也更容易出现问题。备考时间拖得过长,有些考生觉得自己越到冲刺期越“学不动了”,变得十分焦虑。而应届生相比往届生来说,压力较小,大不了还可以“重头再来”。从这一点上,应届生良好的心态衍生的强大心理会带领他们走的更远更好。
四、年龄
有些往届生,或者说是在职考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英语的记忆随着时间而流逝,且记忆力逐渐减退,对知识点的记忆不如应届生掌握的迅速、牢固。而应届生刚刚从大学吸收了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再来参加考研备考,知识具掌握扎实,有连贯性。再者往届生有些已经成家,需要兼顾更多方面。所以说,应届生在年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面对这些优势,应届生更应该做好复习备考。下面分享应届生们10条建议。
一、相信自己
自信是原动力。很多考生,还没复习就对考研有畏惧心理,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严重缺乏自信。其实,每年都有很多考生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报考更好的学校。因为,经历过以后就会发现考研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有信心,一切皆有可能。
二、端正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请务必要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一定要考上研究生的决心,最忌讳抱着着试试看的想法。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如果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一遇到困难和问题就很容易打退堂鼓。既然打算考研,就要全力以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三、恪守计划
考研复习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学习需要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了计划,最重要的是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严格按照计划行事,切不可用来作个样子。
四、劳逸结合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要做到学要学个痛快,玩要玩个尽兴。学习不在时间长短,关键是要注重效率。中午吃完饭人会感到困乏,建议休息半个小时,这样下午学习才有效率。平时看书累了,可以到教室外面转一转,换换脑子,放松一下。
五、精挑细选
考研参考书和资料铺天盖地,种类繁杂,但是良莠不齐。参考书贵精不贵多,考生要精挑细选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不要盲目跟风,看见别人用什么就跟着买什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看完那么多书。
六、抵制诱惑
既然决定考研,就必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外面“花花世界”基本与你绝缘。不要看见同学或朋友们没有打算考研,整天可以玩得不亦乐乎,自己就心向往之。请记住,当前自己的真正第一要务就是考研,除此之外,一切都要让路。
七、虚心请教
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自己不懂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就要放下架子,虚心向周围同学或研友请教。记住请教别人从来就不是什么丢人和难为情的事情,它恰恰是我们进步的最好机会。
八、保持健康
身体永远是革命的本钱。考研本身就是一种折磨人身体和心理的苦差事,没有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很难坚持到底。建议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都到操场坚持锻炼,但不要做剧烈运动。复习累了,到教室外面与研友聊聊天,也是一个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
九、关注信息
及时掌握准确的考研信息,是打赢考研这场持久战的必背素质,特别是对于跨地区、跨专业的考生更为重要。所以,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关注考研最新动态,特别是自己报考的院校专业的一举一动。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十、坚持到底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切莫半途而废。考上了固然值得高兴,考不上也不要灰心。因为经历过考研洗礼的人,在以后的人身道路上会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面对任何艰难险阻,会走的更好更远。
- 往届生和应届生考研有什么区别?
- 应届生的苦恼——考研还是考公务员?
- 最近几年,考研人数越来越多,虽然应届生仍然是考研的主力军,但是随着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后,以及往届生对于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需求增加,往届生的考研比例也逐年提高。
2019年研招数据报告
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共201万人报考,其中,应届考生113万人,往届考生88万人;2018年共238万人报考,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往届考生107万人。从数据可知,2017年往届生考研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的43.8%,2018年往届生占比达到45%,接近半数,往届生占比进一步扩大。
有人说应届生考研比较占优势,有人认为往届生更能沉下心学习,那么应届生和往届生考研,谁更容易上岸呢?
首先来看看应届生和往届生考研有什么区别吧?
1.同一专业
如果考的是同一个专业,那么在考试内容上来说是没有明显的变化的,但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在往届生的考试状态上,应届生备考的压力相对二战考生来说可能会小一些。
2.考研报考点选择
按教育部有关规定,考生选择报考点时,应届本科毕业生须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报考,单独考试考生须选择招生单位所在地报考,其他考生须选择户口或工作所在地报考。
另外,在考研现场确认时,有的招生单位需要往届生考研考生出示工作证明,有的单位则不需要,这个要看你的报考点是怎么要求的。
3.考研备考
从备考时间来看,如果往届生是在职状态考研,备考时间远远比不上应届生的时间充足、集中。因此,这就需要往届生抽出更多的时间争分夺秒地复习。
那么,应届生和往届生考研的各自优势是什么呢?谁更容易上岸呢?
应届生的优势
1、心态优势
有句话叫“初生牛犊不怕虎”,应届生相对于二战生来讲,由于是首战,并且不用为住宿、学习环境等等因素而担忧,压力比较小。而且有人抱着大不了来年再战的心态学习,往往心情放松一击就中。
2、年龄优势
年龄问题是很多考研人的一个“阻碍”因素,可能觉得读研之后毕业年龄大而放弃考研。很多应届生考上的年龄大约在21~23岁,往届生二战、三战考上的年龄大约在24岁以上。
在年龄这个问题上,应届生可能没有那么多顾虑和担忧,而往届生可能会因为年龄而考虑更多条条框框的问题。
3、思维优势
相比于往届生来说,应届生的思维就会比较灵活,不会受到那些条条框框的干扰,他们可以随时吸收最好的解题思路、答题模式,能够灵活的创新,从这一点上更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这也是应届生的优势所在。
4、学习环境优势
对于应届生来说,他们可以选择在本校图书馆或自习室备考,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而且找研友、获取考研资料等其他信息都比较方便,大家还可以相互鼓励。
而往届生很多是在家里或租房子复习,全靠自制力支撑,很容易被安逸的环境所影响,或者被繁忙的工作、家庭琐事而打扰,前期效率可能很低。
往届生优势
1、有复习经验,轻车熟路
与应届生相比,二战考生最大的优势在于已经有复习经验,知道如何复习及合理安排计划,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复习。二战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得心应手,他们更懂得哪些是重点,更了解考试题型,更熟悉考试流程,从而节约不少时间。
2、信息渠道多,少走很多弯路
应届生面对考研很多都是懵懵懂懂的,不清楚整个流程,不知道该如何搜集各方面信息。
而往届生更清楚从哪里搜集自己所需信息,也有更多的“人脉资源”,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因此,应届生也可以向往届生取经,也会获取不少经验哦。
3、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
二战考生有一定复习基础,知识积累及储备也远比应届生丰富,对考研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毫无疑问,二战考生复习量更大,考上的概率也更大。
4、更强的精神力量
但凡决定二战者,必定是意志坚强着。相比于应届生,二战考生有着更好的精神力量,在复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论一战还是二战,应届生还是往届生,大家都是抱着“此战成硕”的心态备考,希望大家在这个过程中能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缺点和不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20上岸!小伙伴们加油! - 应届生和往届生谁的优势更大?在考研大军中有这么两大阵营——应届生与往届生,两者在考研中都有各自的优势。为了心中那个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梦想,他们或相互角逐,力争上游;或相伴相携,砥砺前行。一、应届生的优势 1、压力小,干劲高。应届生由于是首战,并且不用为住宿、学习环境等等因素而担忧,压...
- 一、应届生优势 1.应届生首次参加考研,更有干劲昌脊扒儿和冲劲儿,一般来说学习积极性会更高;2.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或是回答问题时,方式会更加灵活;3.一心只为学习,不用为经济收入 、家庭关系、工作进度等外在因素分散精力;4.应届生一般比较年轻,具有年龄优势,比起往届野运生,体...
- 他们各有优势。一、应届生的优势 1、对于首次参加考研的应届生来说,一切都是未知的,在学习中积极性更高,自信心和干劲儿更足;2、没有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思考问题和答题时,更加有想法,思维更加活跃;3、应届考研生还在大学,无论是学习条件还是学习氛围都很浓厚,不用担心一些社会的外在因素的影...
- 应届生考研展现出诸多优势。首先,相较于往届生,应届生在考研过程中的压力较小。由于他们还处于大学阶段,还没有完全步入社会,面对的压力相对较少,能够更加专注于学习和复习。这种轻松的心态有助于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复习效率。其次,应届生的记忆能力更强。大学时期,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和...
- 应届与往届研究生的首要区别在于考试经验。往届考研生已具备参加过一次或多次考研的经验,而应届生则首次踏足这个领域,因此在策略制定和压力管理上,往届生往往占据优势。在考试准备方面,往届考研生通常拥有更为充裕的时间来规划和实施复习计划。应届生在面临毕业设计、论文和日常课程的同时,复习时间相对紧张...